廖仕紅
【摘 ?要】 為實現“以生為本”的教育宗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育界已倍受關注,并成為植根于教壇的一朵奇葩、一道風景。本文重點談多媒體的使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知識,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培訓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但同時也應注意合理使用多媒體,不能隨意濫用。
【關鍵詞】 新課標 ?多媒體 ?歷史
一、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呈現生動絢麗多姿的畫卷,運用文字、圖象和音響來展示歷史風云變幻、突飛猛進的精彩斑斕。能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切身的體驗與判斷,感悟歷史的價值與內涵。學生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興趣。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揭示課本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講授《重慶談判》時,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重慶談判》中有關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的歷史背景資料片段,讓學生“回到”抗戰勝利后的環境中,感受當時國內、國際形勢。激發學生思考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目的和實質是什么?毛澤東為什么赴重慶談判?學生在歷史情境中積極地展開討論,主動發言氣氛活躍。這樣就會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從而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情景,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以達到內化學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講《第二次鴉片戰爭》內容時,可播放《圓明園》片段不僅能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境,而且達到了激發學生愛國感情和學習歷史的強烈興趣。在講述《日本全面侵華》內容時,可播放《南京大屠殺》片段,不僅形象地再現了日本侵華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因為利用多媒體技術,運用文字、圖象和音響來展示歷史的風云變幻,重現難忘的歷史時刻,能以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調動學生的多重感觀去感受歷史、了解歷史。將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為祖國繁榮富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責任感。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在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感知歷史,學會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并經過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過程,形成歷史概念,進而認識歷史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初步掌握解釋歷史問題的方法。力求在表達自己的見解時能夠言而有據,推論得當。學會與教師、學生共同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與討論。能夠積極汲取他人的正確見解,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自學能力和獲取歷史信息的基本素養。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為學生提高大量的歷史信息,讓學生對歷史素材加以提取、整理和加工,然后通過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動腦思考,反復研究。這使學生由過去單純的“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提高了能力、學會了學習。比如在講授《社會主義的探索》時,讓學生搜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相關材料,利用多媒體將學生搜集的素材予以展示,實現資源共享。讓學生整理、提煉和加工,并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學習歷史的方法,而且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講《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時,利用多媒體將中外近現代史上的改革予以梳理。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分類得出相關結論。多媒體的使用不僅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而且還能使學生學會學習。
四、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也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應有利于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在教學時要考慮到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有什么功效,對他們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提高會起到什么作用。歷史教育不只是填滿學生的硬盤空間,而是要幫助他們發展成為有能力、理解力強的信息處理者。
(二)多媒體教學設計要合理。在設計多媒體教學時,要考慮到實用性原則,要能夠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簡明清晰而不能繁瑣,文字編排不宜過長、過密和過小。圖像不能模糊不清,錄像不宜冗長拖沓等等,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呈現最有效的信息,突破重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三)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技術是萬能的。重要的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那對學生實際上也是一種被動灌輸,只不過是從教師的“滿堂灌”變為“電灌”。所以,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出整體的功效。這樣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多媒體技術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平臺,只要我們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將多媒體技術和歷史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就一定能夠開創出歷史教育的新局面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高春艷.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1(4):22-23.
[2] 鄭良璧.淺談多媒體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優化運用[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 2012,25(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