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連
【摘 要】 目的:關于結腸癌患者在進行手術前CT診斷和手術以后病癥復發情況的評價與研究。方法: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結腸癌患者,本研究共選擇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手術之前進行CT診斷,對于患者手術以后的相關復發情況進行具體的研究和評價,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本院為患者進行復查,了解治療的效果。結果:對于本研究所有的結腸癌患者手術之前進行CT診斷并且做出病情檢查,檢驗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患者在進行手術以后,病癥的復發幾率明顯比手術之前大大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結腸癌患者手術之前進行CT診斷并在手術之后進行病癥復發情況的評價和研究可以得出,CT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效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痛苦,為患者治療提供可行的依據。
【關鍵詞】
結腸癌;術前CT診斷;術后復發
臨床上結腸癌的發病率在最近這些年有逐年提升的趨勢,結腸癌是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這種病癥一般主要發生在男性群體當中[1],主要是出現于乙狀結腸和直腸相互交錯的位置上,這種病情有時會蔓延到患者的腸壁,并存在有擴張情況,它會侵蝕患者的腹腔和淋巴管等相關的位置。對于這種病情的發病因素進行判斷,主要是生活中不能及時的對纖維素進行補充或者無法補充脂肪等相關物質,在這種病情的開始階段患者會存在有腹脹等相關的現象,之后排便粘稠[2]。為這種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及時診斷和治療,并且重視對病情的術后復發狀況的調查,可促進患者良好的預后。本研究針對于此分析,結腸癌術前CT診斷和評價術后復發的相關情況,并將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所收治的結腸癌患者,選擇其中的70例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本研究70例研究對象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齡為(42.8±12.4)歲。本研究所有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前,需要進行CT診斷,并且對于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分析,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和恢復以后,回院復查。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且符合本院倫理委員會的相關標準。
1.2 方法
本研究的患者在進行手術以前,需要對患者進行CT診斷,醫護人員應叮囑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在手術前48h禁食禁飲,并且為患者進行腸胃的清洗。患者在進行CT診斷的過程中使患者選擇仰臥位,之后為患者進行CT儀器的平掃,需要將含碘的水溶液100mL注射到患者的靜脈當中,為患者進行全方位的掃描。掃描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有直腸癌情況,那么在對患者進行CT診斷以前,需要在患者的腸道中注射溫度適宜的水溶液1500mL。如果患者病患處存在乙狀結腸癌,那么在對患者進行CT診斷以前,需要在患者的病患部位腸道當中注射溫度適宜的水溶液2000mL,之后為患者進行全方位的掃描。患者在進行全面檢查以后可以進行手術操作,在手術操作以后需叮囑患者療養一段時間回院復查。手術之后,對于患者具體的病理組織應放置在載玻片上,經過具體的試劑處理,為患者選擇顯微鏡,對病理組織進行觀察,了解患者病理的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于本研究所有研究對象手術前后的CT診斷效果和病理診斷情況的符合率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IBM 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本研究當中所有的計數資料以%進行描述,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有顯著性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于本研究所有的結腸癌患者,手術之前進行CT診斷并且做出病情檢查,檢驗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患者在進行手術以后,病癥的復發幾率明顯比手術之前顯著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3 討論
我國現如今的臨床領域存在結腸癌的病癥相對較多,這種病情的發病群體一般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結腸癌主要分為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和有限癌等。這種病癥會隨著患者的病情發展蔓延的患者常閉位置,甚至會蔓延至更深的層次,可以通過血液運輸,進行流動擴散。病情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局部的侵蝕,有時可能還會擴散到患者的腹腔內部位置,很容易朝患者的切口方向發生轉移[3]。
患者容易出現感染,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慢性結腸炎、結腸息肉,身體肥胖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相關的并發癥情況。結腸癌在發病初期會存在有腹部脹痛的情況,而且患者隨之會存在排便黏稠的情況,病情在發展的過程中晚期就會出現腹腔積液,伴隨有一定的水腫和黃疸癥狀[4]。當前我國臨床對于這種癥狀的診斷,一般選擇病理切片,這種方式可以精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步驟比較復雜,還會為患者帶來一系列的身體危害,所以很難進行廣泛的開展[5]。CT診斷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系統對患者進行全身的掃描,這是一種具有較高精度的靈敏射線診斷,為患者在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操作時間會減少,而且會表現出較為清晰的圖像,對患者在進行病理癥狀診斷的時候,準確地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所以在臨床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
綜上所述,結腸癌患者手術之前進行CT診斷,并在手術之后進行病癥復發情況的評價和研究可以得出CT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效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痛苦,為患者治療提供可行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于江媛,李囡,范洋,等.18F-FDGPET/CT在胰腺癌分期中的價值[J].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7,37(08):456-459.
[2] 任勝男,張建,袁淵,等.18F-FDGPET/CT顯像在胰腺淋巴瘤與胰腺癌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6,16(04):243-247.
[3] 劉莉,張建,左長京,等.18F-FDGPET/CT雙時相顯像在胰腺癌與胰腺炎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7,37(08):449-455.
[4] 劉一,李亞明,李娜,等.18F-FDGPET/CT在胰腺良惡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06):547-552,558.
[5] 湯穎,李詩運,黎芬,等.18F-FDGPET-CT顯像對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鑒別診斷[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0(04):57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