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軟件工程專業為實現應用型軟件的培養,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了改革創新的一些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
隨著軟件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軟件產品開發管理應用的技術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企業急需大量滿足企業要求的合格人才,而走出校門的高校大量對口專業應屆畢業生卻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出現這種矛盾的現狀主要是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沒能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無法從事相關崗位上的工作。為解決這種矛盾需要院校針對社會發展現狀,深入相關專業方向的各層次企事業單位,得到各工作崗位的企業要求和行業標準,從新探討對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當前的專業課程體系、找到適合當前社會需要的課程設置模式及人才培養方法,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是當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1、當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1.1多元化崗位需求模式
隨著網路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的應用,軟件產品不再局限于電腦的使用,手機、平板電腦上APP的廣泛應用,使社會發展中各領域移動應用得到加快擴展,移動設備軟件開發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擴大。軟件公司的軟件產品交付給客戶后,往往需要提供給客戶系統環境搭建、網絡環境配置、使用人員培訓等相關軟件實施的技術支持,在用戶使用軟件的過程中還需要軟件企業進行技術幫助和服務。伴隨一個軟件產品從開發到用戶使用,軟件企業需要設計、開發、軟件實施、售后技術服務等多個崗位上的工作人員,這些崗位都是企業所不可或缺的。
1.2崗位分工細化
即使是開發一款面向互聯網的WEB應用程序,作為軟件開發人員,開發工作也分為前臺開發和后臺設計二個崗位,每個崗位應用的技術大不相同。而軟件銷售、軟件實施、軟件技術支持崗位更有其對應的崗位技術方向。每個方向上需要掌握的專業語言、應用工具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出現新的版本和新的功能,這些都需要工作人員能夠跟上技術的更新與發展,熟練掌握及應用。
2當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2.1循規蹈矩,不求變新
很多院校沿用傳統的培養方式,使公共基礎課的課時比例過大,專業課課時量不充足,專業課開設的科目不夠廣泛,培養學生崗位單一。師資隊伍更新緩慢,教學內容跟不上知識的更新。軟件專業課程需要學生具有熟練的操作能力,可許多高校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不充分,學生的熟練操作能力無法達到,也制約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2.2缺乏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很多畢業生的專業技術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沒有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進入職場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融入團隊合作中。在校期間,除了專業技能,也要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職業行為能力的培養。代碼編寫的規范、團隊協作溝通能力、行業行為標準都要灌輸到課程的實踐當中,這才能使學生既有技術能力還具備職業能力。
3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為適應社會人才需求格局,應用型軟件工程專業在培養規格上體現為培養適應管理、設計、開發、實施、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模式上,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達到這種人才特征要求,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首先掌握崗位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然后要適當地了解與崗位專業有關或者鄰近專業的前沿知識;再培養相關職業綜合素質。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需要從整體上關注企業需求,從而培養大批適應全球化市場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3.1課程體系設置
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軟件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是“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方向課”的形式。以往公共基礎課開設時間為大學前兩年,涵蓋多門學科,如數學、英語、物理、體育、軍事理論與軍事訓練、毛澤東思想等。公共基礎課的學時量偏大,應該適當縮短公共基礎課的學時,或者將部分課程變為選修課程,這樣就可以增加專業課的學時量。專業基礎課在大一就可以開始開設,根據專業方向的側重點,可以將C語言或者JAVA語言作為第一門專業編程課程,使學生在大一就接觸編程語言,對程序開發有所了解。專業基礎課貫穿整個大學四年,課程的開設應該遵循連續、遞進的原則,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專業技能。管理設計類課程可以在大三、大四開設,學生在有了專業基礎知識后,對更高難度的設計類相關課程才更容易理解。
3.2崗位方向靈活的專業課構建
軟件工程系就業崗位分為開發、實施、技術支持等多個方向,只開發方向又可以劃分為面向窗口、面向WEB、面向移動終端設備的開發。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后對專業方向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根據自己學習興趣側重面,對專業崗位方向有了初步的確定。如果將軟件各個崗位方向專業課全部開設,每門課只能擁有少量學時,而且學生學習科目偏多,各科無法達到一定深度,可以通過如下方法改變這一現狀。
1)在專業基礎課開設過后,可讓學生重新選擇專業崗位方向。針對每個崗位方向開設崗位專業課程,面向崗位要求,調整課程內容和學時數。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崗位專業知識上有更詳盡的掌握。
2)由于對課程進行了崗位細化開設,崗位的邊緣課程可以設置為選修課開設,這樣多個崗位方向上的學生都可以進行學習,即可以擴大學生學習的知識范圍,又可以讓想在多個崗位從業的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崗位專業課程在教學中盡量采用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加大實踐課學時量,設計成以任務驅動的實踐性實驗課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訓練,以提高學生實踐動手綜合能力。
3)課程內容緊扣企業應用要求,以往程序設計類課程老師教授的應用工具和開發方法往往跟不上企業應用的版本和架構。院校應該定期派遣老師深入企業,掌握企業的應用內容、范圍,涵蓋在課程內容中,保證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應用不脫節。
4)為了加大學生的實踐操作力度,在每個學期結束前都開設當前學期核心崗位專業課程的實踐訓練課,課時在五十學時左右,訓練內容可以涵蓋本學期一門或多門核心崗位專業課程,可以將實訓內容設置為一個獨立項目。在實訓過程中將學生劃分為各個項目小組,項目需要全體組員通力合作完成。通過實訓課,可以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能力,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4、結語
通過面向企業崗位人才要求構建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教學嘗試,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大幅度提高,綜合素質明顯增強,更加適合在現代經濟發展對軟件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韋迎春,文俊浩,陳蜀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示范性軟件學院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9 -50.
[2]喬付,王國權,張鳳武. CDIO 理念下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24(11):39 -41.
[3]孫雷,王新.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課程群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222 -224.
作者簡介:
潘艷祿(1976.3.12),女,漢族,遼寧,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軟件工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