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震
摘 要: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應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而且從課程設置、課程模式、課程內容與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與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同時進行,這樣才能確保課程之間的協調性和課程系統功能的最佳發揮。
關鍵詞:職教課改;存在問題;實施策略
1.當前職業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一個學科專業中,所開設的各門課程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問題,有的表現為課程門類不全,新的需要的課程開設不出來,而有的不需要的舊的課程又刪除不掉.應有的沒有,不應有的卻有。此外課程門類之間在結構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開設過多,有的開設過少,這就造成了比例結構上的不合理。二是各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性,學生的學習也是界限劃定,缺乏選修、跨修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不符合現代生產和生活具有綜合性、變通性、流動性的需要。三是課程門類繁瑣過多,內容交叉,課程設置缺乏宏觀、統籌及整體優化。這三個方面的表現使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失去了合理性,既不合乎現代專業課程創新、更新、革新的要求,又不合乎現代科技知識之間聯系、滲透、結合的特點,因而難以培養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復合性的實用人才。
2.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樹立的新理念
2.1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應該是一句套話、空話,而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辦學理念、辦學方針。對于這一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職業教育課程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樹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改變過去以學科為導向設置職業教育課程的舊理念,根據社會人才市場,職業市場的需求,進行課程改革。
2.2以素質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在二十世紀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即從技能為本位到能力為本位。技能為本位的理念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要與某種或某些具體的職業緊密結合,以使學生掌握從事職業工作的具體技能,為學生的就業服務。而能力為本位的理念是在新科學技術革命背景下產生的,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要培養學生適應職業變化、就業變動、勞動力流動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做好選擇。而進入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課程的理念再一次發生了新的變革,由能力為本位轉向以素質為本位,這是在知識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變革。據了解,我國職業人才、勞動力在國際勞動市場上競爭力低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全面素質差,不適應人才素質“與國際接軌”的新需要。所以,在即將到來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要開拓創新,努力堅持和體現以素質為本位的新理念。
3.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策略
3.1堅持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的相—致
了解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就確定了課程目標,就要選擇相應的課程體系來實現。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對能否實現培養目標,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培養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靈魂,課程設置及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從根本上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而課程設置又是課程計劃的核心。一方面,課程就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必需組織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課程的設置也必須以培養目標作為依據,以保證目標的實現。根據職業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客觀條件,對課程設置的規范化管理,完善課程結構體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根據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提出以素質教育為中心,兼顧社會發展、學科體系與學生身心教育的課程模式,以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三個模式為基礎的課程結構,以德育課、文化基礎課、工具課(計算機應用)、專業課(專業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技術技能課)和實習課為結構的五個課程體系。
3.2堅持現代課程理論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指導
現代課程觀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全面的有機整體,它包含三個系統:一是認識系統,主要是由感知、思維、想象等心理因素組合;二是情感系統,主要是由注意、意志、情感、興趣、愛好、氣質、個性等因素組成;三是操作技能系統,主要由專門的技能、技巧和身體各部分的功能組成。這三大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人的這種心理結構的整體性,要求所學的課程是全面的,內容結構是完整的。課程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著力點。課程現代化的特點是:教學的內容和目的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注重對學生心理的、生理的、智能的、審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發展。其教學內容及計劃注重多樣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以及課程的富有彈性,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在教師指導下的教學過程與教師指導下的研究過程結合起來,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從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來看,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教育技術現代化成為可能?,F代教育技術不受時空的限制,使得信息傳播更為靈活多樣且具體形象,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突出作用。因此,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要兼顧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使課程改革具有現實性和導向性。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決不是一個職教理論研究者能夠單獨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機構,制定正確的規劃,采取合理的步驟,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用人單位通力協作,共同完成課程改革的重任。使課程改革成為一種連續的社會性行為,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黃克孝.職業與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2]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