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新
【摘 要】目的:分析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及臨床診治的體會。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月份接受治療的急性腹痛患兒共計5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均在3~14歲之間,根據患兒的病史資料及臨床特點及時的對患兒作出診斷并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比治療前后急性腹痛患兒的疼痛感評分。結果:在50例的患兒中,治療總有效率達100%,無誤診及漏診出現。經治療后疼痛感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臨床綜合分析患兒急性腹痛的好發季節為春夏兩季,引起患兒急性腹痛的疾病多為胃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菌痢、過敏性紫癜、腸套疊及腸旋轉不良并腸扭轉等。結論:小兒急性腹痛具有多種可能性病因,與成人相比不能得到詳細的、準確的病史及疼痛性質,較為復雜,需結合患兒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及輔助檢查明確診斷,對癥治療,使治療率得到明顯提升。
【關鍵詞】小兒內科; 急性腹痛; 臨床特點 ;臨床診治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急性腹痛在小兒內科中較為常見,可能引起其臨床癥狀的疾病多且復雜,與成年患者相比患兒對自身疼痛性質的表述不夠明確,且得不到準確、完善的病史,往往會延誤醫師的診斷及治療,患兒如果短時間內未取得有效的治療還可能會危及生命。在此次研究中急性腹痛的病因較為常見的是胃腸道感染,分析可能是小兒由于器官發育不成熟,較易受到氣候、飲食等因素影響,從而導致消化系統感染,再加上小兒腹壁肌肉未完全發育,進而使消化道感染較易擴散。現本文主要是以5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臨床特點及診治,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月份接受治療的急性腹痛患兒共計5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兒31例,女性患兒19例,年齡均在3~14歲之間。排除以下患兒:臨床資料不全、生命體征不平穩、非急性腹痛、未簽署知情同意書。50例患兒中伴有發熱的23例,嘔吐17例,皮膚紫癜2例,膿血便2例,排便排氣困難1例,果醬樣血便5例。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患兒就診時,向患兒家屬仔細詢問以了解患兒的病史,詢問的內容主要包括:疼痛的開始時間及持續時間、疼痛的部位、是否為陣發性、與之前相比患兒的臨床癥狀有無加重或減輕、有無伴隨癥狀、腹痛之前的飲食情況、患兒的生活環境、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史、有無外傷及手術史、是否有家族遺傳史、近期是否服用藥物以及大小便情況等。詢問中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詢問后對患兒進行體格檢查,評估腹痛特點,并完善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腹部透視及B超等。對腹痛及時做出正確判斷,給予綜合對癥處理。如果患兒出現以下癥狀,則可確診為小兒內科急性腹痛:(1)患兒腹痛較為突發,且呈陣發性腹痛,疼痛的主要部位位于臍周;(2)在兩次腹痛發作間歇期間,患兒的特征正常;(3)患兒出現腹痛之后,大便的次數及性狀有所改變;(4)輕壓患兒腹部,會出現輕微疼痛;(5)患兒接受腹部立位平片檢查。
1.2.2 治療方法:確診后,給予針對性的處理。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1)保守治療:根據患兒的病情特點,先給予經驗性用藥對癥處理,待檢查結果回報,完善或更改醫囑進行綜合治療。若患兒為感染性腹痛,則給予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療;針對因寄生蟲引起腹痛的患兒,可先給予對癥處理,待病情平穩后再給予驅蟲治療;針對糞便堵塞的患兒可給予開塞露通便處理;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則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2)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較適用于闌尾炎、腸套疊、腸扭轉等外科急腹癥患兒,確診后應立即請普外會診并轉外科治療。
1.3 效果評估:治療療效分為治愈、有效、無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患兒精神狀態良好,無不適表現;有效:臨床癥狀較前明顯改善,患兒精神狀態逐漸恢復;無效:患兒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無任何改變,甚至部分患兒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統計對比治療前后所有患兒的疼痛評分,詳細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本次研究中的50例患兒信息,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P<0.05代表兩者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研究表明患兒急性腹痛好發于春季和夏季,50例患兒中有43例患兒腹部有明顯的壓痛,另外的7例患兒有腹部壓痛,但不明顯。大部分患兒均表現為臍周陣發性疼痛,少數患兒表現為左下腹、右下腹、劍突下及全腹部等部位疼痛。
經臨床檢查及分析發現患兒急性腹痛的主要病因包括胃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急性菌痢、過敏性紫癜、藥物性胃腸道反應、腸痙攣、糞便堵塞、膽道蛔蟲癥、腸套疊及腸旋轉不良并腸扭轉等。
50例患兒經對癥綜合治療后,治愈的患兒為48例,有效的患兒為2例,無無效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100%,無漏診及誤診情況出現。治療后所有患兒的疼痛感評分平均分(37.9±1.8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所有患兒的疼痛感評分平均分(87.1±3.2分)。對治療前后疼痛感評分平均分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腹痛在小兒疾病當中較為常見,其發病原因復雜多樣,醫師需及時向家屬詳細了解患兒的病史,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完善相關檢查,積極治療,病因診斷未明確前,禁用止痛藥物,以免延誤診斷。根據病癥可將小兒急性腹痛分為內科及外科兩種。現本文就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及臨床診治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我院收治的50例患兒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療,無漏診及誤診,治療后疼痛感評分較前有明顯下降。分析后得知患兒急性腹痛的好發季節為春夏兩季,胃腸道感染、腸痙攣、糞便堵塞等疾病均會引發小兒內科急性腹痛。
綜上所述,對急性腹痛的患兒要詳細了解病史并結合臨床特點分析病因,積極對癥治療,從而實現治愈率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姜洪芳.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與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08):119-120.
劉春玲,郭秀俠,高紅宇.分析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與治療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2):93-94.
朱小琴.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臨床特點與治療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8):9339+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