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婷

【摘 要】目的:分析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應用的風險管理的價值。方法:2017.1~2018.12期間,以隨機數表法展開分組,從我院挑選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102例展開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1例),對照組應用常規管理和觀察組應用風險管理,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結果: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完成管理后分別為94.12%、78.4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完成管理后,風險事件發生率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92%、21.57%,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風險管理運用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效果顯著,在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的同時提升了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風險管理;血液透析;護理管理;風險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近幾年來,腎功能衰竭在臨床中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對腎功能衰竭患者實施治療最為有效的措施為血液透析,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安全性較高,可將腎功能衰竭患者體內多余的水分和毒素有效排除,繼而達到糾正患者水電解質平衡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作用[1]。然而,由于血液透析屬于高度專業性的治療措施,所以實施血液透析面臨較高的護理風險。因此,積極實施護理措施措施成為了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所在。在本論文中就于2017.1~2018.12期間從我院挑選102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風險管理的應用價值予以了探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1~2018.12期間,以隨機數表法展開分組,從我院挑選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102例展開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1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人數分別為38例、13例,患者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6歲、平均年齡是(56.68±5.7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人數分別為37例、14例,患者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年齡是(5678±5.73)歲。一般資料在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展開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監測應用到對照組患者中,當患者實施血液透析過程中發生低血壓等不良情況時及時展開救治。
觀察組應用風險管理,其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健全與血液透析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好透析前后的準備與處理工作,有效規范護理方法;(2)科學合理制定處理措施,有效避免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3)強化血液透析實施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有效加強道德教育建設,最大程度避免醫療人員的工作失誤;(4)有效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切實提升技術水平,并降低失誤率;(5)實施血液透析前,對相關儀器進行嚴格檢查和消毒,明確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方法;(6)完善血液透析過程中的護理工作,有效記錄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的相關記錄工作。
1.3 觀察和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風險事件可分為醫囑處理不合理、護理投訴、護理操作不當,并對比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量表,滿分為100分,分數大于等于90分時為非常滿意度;分數大于等于60,小于89分時為滿意,分數小于59分時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在本論文中所產生的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實施處理,其中以()表示計數資料,運用c2實施檢驗,P<0.05,顯示差異之間存在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完成管理后,風險事件發生率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92%、21.57%,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完成管理后分別為94.12%、78.43%(P<0.05),數據見表2。
3 討論
相關研究指出,血液透析受操作難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實施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因此對相關醫療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力要求較高,并需要患者的極力配合。現如今,血液透析應用治療對象主要為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以及急性中毒等患者中,這類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的特點,所以進一步加重了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風險性。就血液透析而言,其治療的作用機制主要對血液中的有效物質予以有效清除,從而起到代替腎臟功能的作用,但極易誘發多種并發癥,所以積極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具有重大意義[2]。
就風險管理而言,主要指在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實施強化管理,該管理措施具有針對性和預防性,屬于一種與風險因素相結合的護理管理措施,其中管理措施可包括制定完善的醫院管理制度,參照相關管理制度與流程實施護理操作,強化醫療用品管理力度等,并持續提升臨床衛生管理與病房管理,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從本文研究結果可獲知,風險事件發生率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完成管理后分別為4.00%、22.0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劉婷[3]通過研究得到了與本文類似的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4.84%、16.13%。
綜上所述,將風險管理運用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效果顯著,在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的同時提升了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馮睿婧.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 2015(25):256.
鄭慧琳, 張弘, 陳永梅,等.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吉林醫學, 2015, 8(18):4156-4157.
劉婷.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有效應用[J].系統醫學,2018,3(22):179-18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