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 董繼承 殷軍波

【摘 要】目的: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護理工作中的運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10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奇數偶數分配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用常規心理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用認知行為療法,對比兩組干預情況。結果:干預后,兩組所取得BPRS評分、SANS評分、SAPS評分、NOSIE評分數值低于干預前數值,觀察組所得數值低于對照組數值,統計學有意義(P<0.05)。結論: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護理工作中的運用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護理;精神分裂癥;運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nursing work.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odd even distribution.The control group used routine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recogn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Know behavioral therapy,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interventions.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BPRS score, SANS score, SAPS score and NOSIE score were lower than the pre-intervention values.The values obtain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nursing work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y of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精神分裂癥為常見臨床疾病,導致該疾病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有患者自身因素,也存在所處環境、社會方面因素,受到多方面負面影響,患病后,患者會產生幻覺、幻聽等,病情嚴重者,甚至產生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情況,應重點關注[1]。本文為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護理工作中的運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10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奇數偶數分配原則分為兩組,每組51例,其中,對照組中進行救治的男有27例,女有24例,患者所處年齡范圍在26-55歲,所有患者年齡平均值為(37.22±1.35)歲,患病后病程在1-8年,病程時間平均值為(3.24±0.42)年;觀察組中進行救治的男有28例,女有23例,患者所處年齡范圍在28-57歲,所有患者年齡平均值為(37.26±1.33)歲,患病后病程在1-9年,病程時間平均值為(3.25±0.41)年。兩組在年齡、病程、性別方面,統計學無意義(P>0.05)。
排除家屬或患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對照組用常規心理護理,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和病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良好關系,評估患者負面情緒嚴重程度,找出形成負面情緒的根源,結合實際,為其實施針對性心理輔導,一對一輔導,將負面情緒釋放,改善患者心理狀況。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用認知行為療法,常規心理護理措施與對照組一致,在此基礎上,依據認知行為療法教材與病患實際狀況,每周為患者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認知輔導,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每次輔導時間控制在30min,完成輔導后,與患者進行10min左右的探討,患者需作用“學習筆記”。第一,認知重建法。這一方法強調對患者思維、信念、推理以及認知過程當中的態度加以矯正。護理人員應當質問患者不合理的信念,從而讓患者認識到自身不合理的地方從而放棄,在此基礎上重建自身的信念系統。第二,放松訓練法。焦慮以及緊張情緒可以說是住院患者的常見問題。放松訓練重點在于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患者可以靠在沙發上或者是平躺在床上,放松四肢并且閉上雙眼,深呼吸2分鐘之后松弛訓練。護理人員發出指令,指示患者“雙眼往上看”,“往下看”,“再來……”。數次訓練之后轉向患者眼部附近的肌肉,從睜眼閉眼的交替當中實現放松,在此基礎上放松頸部肌肉。四肢放松過程當中先從一側開始,之后轉向另一側,一屈一伸之后放松,讓患者可以體會放松以及緊張之間的不同,體會放松全身之后的舒適。訓練時間持續30min。第三,系統脫敏法。這是常用的行為治療方法,主要方法是誘導患者暴露焦慮以及神經情境,借助于放松心理狀態從而對抗焦慮,緩解神經癥焦慮。治療過程主要是讓患者在肌肉放松過程當中,松馳肌肉并且給予患者輕微輕微焦慮的刺激,因為放松狀態能夠抑制焦慮情緒,患者可以對抗這種焦慮。這樣不斷反復之后,曾經導致患者焦慮的相關情境以及刺激會喪失影響,不再因為這些情境的出現而焦慮。在此基礎上可以會患者施加更為激烈的刺激情境,不斷重復上述程序并且予以消除。第四,“辯論”法。在為病人加強心理護理的過程當中,護理人員發現患者的錯誤認知之后,應當主動同患者進行“辯論”,讓患者可以認識并且糾正自身的認知錯誤,不斷消除錯誤認知誘發的行為以及情緒。辯論在于幫助病人實現五個領域的領悟。一種是人類情緒,不是偶然出現的或者是基于神秘力量影響而出現的,其出現是基于科學規律以及相關影響。一種是向患者強調人生信念、人生觀點以及人生哲學,對于患者情緒以及行為反應的重要影響。一種是幫助患者找出造成情緒或者是行為障礙的不科學的信念。一種是患者認識到對心理障礙承擔全部的責任,促使患者可以主動參與到心理治療當中。一種是幫助患者認識到要是某些特點想法并不合理應當主動放棄。只有轉變自己錯誤的行為以及信念才可以恢復到正常生活。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BPRS評分、SANS評分、SAPS評分、NOSIE評分數值情況。對BPRS評分選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分數在18-126,數值越高,病情表現越嚴重,數值越低,病情表現越輕。對SANS評分選用陰性癥狀量表進行評估,分數在0-120,數值越高,病情表現越嚴重,數值越低,病情表現越輕[2]。對SAPS評分選用陽性癥狀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分數在0-170,數值越高,病情表現越嚴重,數值越低,病情表現越輕。對NOSIE評分選用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進行評估,分數在0-150,數值越高,病情表現越好,數值越低,病情表現越差[3]。
1.4 統計學處理
將研究所取得數值輸入系統SPSS19.0中,平均值選用()表示,檢驗選用t值表示,數值的百分比選用%表示,當數值的P值低于0.05時,數值存在比較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BPRS評分、SANS評分、SAPS評分、NOSIE評分數值情況
干預后,兩組所取得BPRS評分、SANS評分、SAPS評分、NOSIE評分數值低于干預前數值,觀察組所得數值低于對照組數值,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認知行為療法屬于新型干預措施,該療法的主要觀點為:針對患者存在的不合理認知問題上,循序漸進將不合理認知進行糾正,改變病患對已、對事、對人的態度和看法,形成正確心理;患者的不合理行為,多為認知缺陷所造成,一旦對認知缺陷進行糾正,不良行為就會好轉;精神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比較嚴重的認知缺陷,僅僅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雖然擁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整體效果不甚理想;隨著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與常規心理護理比較,患者的各項精神方面病癥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因此,在為精神分裂癥患者選用干預方案時,認知行為療法值得優先選用[4]。在認知療法的應用過程,一方面需要及時進行溝通?;颊咴谌朐褐笠驗榧膊∫蛩匾约碍h境因素影響,往往存在陌生緊張以及無助感等問題。根據這些問題,護理人員需要多問候、多交談以及多巡視,每班護理人員需要在入院之后,及時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發現患者生理生活需求并且加以解決,從而提高患者的信任程度,心甘情愿介紹內心想法,有利于護理人員收集資料并且發現錯誤的認知,幫助患者轉變自身的錯誤思考方法。另一方面護理人員要加強教育,護患有效溝通交流之后,發現患者的錯誤認知,應當根據患者的性格特征等,對不同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不同患者的疾病多種多樣,哪怕相同疾病的患者,受性別因素、年齡因素、氣質因素、文化因素、經濟因素以及社會地位因素的影響,對病情的認知以及行為表現各不相同,同時疾病產生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做好常規心理護理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意識到自身認知錯誤以及情緒的錯誤,幫助患者改正。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幫助教育患者重新煩死自已對環境以及疾病的評價,給患者會指明合理的認知,對患者的理想表現給予鼓勵表揚,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護理工作中的運用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癥,認知行為療法值得在心理護理工作中應用。
參考文獻
彭楊,覃嶺,秦花,等.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在Ⅱ度燒傷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29):71-73.
顧軍養,陳玉飛,朱悅萍.認知行為療法對改善中樞性性早熟女童心理行為的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3):259-261.
劉丹,李佳.團體認知行為療法在前列腺癌手術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7,31(1):236-238.
蔣陽,崔鳴歐,陳鋒州.認知行為干預對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在外科重癥監護室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23):18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