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楠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4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采取心理護理措施。結果:觀察組20例中,治療有效率95%;對照組20例中,治療有效率75%。觀察組護理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心理護理模式運用于老年慢阻肺患者工作中,充分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療效,可幫助患者治療及恢復,對臨床癥狀和預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效果顯著,護理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與運用。
【關鍵詞】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2
慢阻肺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點。臨床對慢阻肺的治療以藥物為主,患者在遵醫囑按時服藥的情況下一般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根據實際情況,老年慢阻肺患者治療過程中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導致其不能遵醫囑接受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1]。本文就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的相關情況進行介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4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觀察組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61-81歲,平均(76.9±6.2)歲。對照組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60-83歲,平均(77.3±6.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對癥護理、細致化飲食護理和環境護理等內容。
(1)環境護理。病房徹底的打掃,并讓采光以及通風達到了相關要求。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保證病室內的溫濕度適宜,注意空氣流通,保持良好的清潔度。定時進行翻身,以防止皮膚長期受壓而引起壓瘡。
(2)對癥護理措施。需要密切監測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了解患者的排便情況。對患者瞳孔的大小及形態進行嚴密的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處理。要對重癥患者的脈搏、呼吸、體溫變化進行嚴密的觀察,及時為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加以對癥治療。護士應該為患者引入一些緩解疼痛的措施,如胸部呼吸法和斜倚法,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腹部張力,改善疼痛[2]。
(3)細致化飲食護理。了解患者飲食狀況,患者提供營養豐富的飲食,讓患者有著較好的身體狀況去面對整個護理過程。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保證患者營養平衡,同時還要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加快患者康復。需要注意避免患者食用高脂肪食物以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其病情。觀察組采取心理護理措施,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加以心理指導護理。
患者患病后或多或少會導致心理上的變化。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消極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的護理,保證到患者不會由于心理狀態無法較好的依從護理。同時,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治療方法和治療中應注意事項等,便于穩定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配合度。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要耐心解答,并講解該病注意事項。在妊娠特殊的時期,患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心,尤其是家屬的關心。護患關系、陪患關系、陪護關系之間融洽的溝通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建立融洽的陪護關系,給予心理支持,可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應充分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允許住院期間有陪護陪伴,并處理好關系,使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療。鼓勵家屬多與患者交流,做好心理輔導,使其更加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要按照患者實際病情,定時為患者開設健康講座,實施宣教活動。
采取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采用常規護理和心理護理后兩組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情況,觀察組20例中,對于心理護理后的效果,無效1例,有效19例,臨床護理有效率95%;對照組20例中,無效5例,有效15例,臨床護理有效率75%。觀察組護理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病程一般較長,加上其身體各項機能正在逐漸衰退,因此發病后對正常生活的影響一般較大。臨床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以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讓呼吸狀態得到改善,促使其生活質量的提升。但根據實踐研究,患者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其正常治療受到嚴重影響。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實際情況,導致其產生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原因主要是其對疾病的了解較少,以及長時間受到疾病的影響。心理護理是護理人員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在執行護理過程中,人際交往,以行為來影響和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康復的方法和手段。護士作為心理護理的主體,應詳細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情況,根據其心理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安慰和鼓勵,使她們主動配合醫療護理全過程,以利于早日康復。觀察組患者中95%患者通過加強心理護理,能積極配合順利接受引產術。個別患者思想顧慮較大,在醫護人員多方面的詳細了解,多次耐心解釋和勸告后,能解除身心癥結,最終配合接受引產術。做好引產患者的心理護理,醫護人員除有過硬的醫學知識和業務技術外,還必須通曉醫學心理學,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和品質,還需掌握有關人文科學等科學知識。以精湛的醫療技術,良好的醫德和優質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賴,以利于充分調動患者的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引產術,減少并發癥[3]。對老年慢阻肺患者,醫護人員要切身處地為她們著想,同情、關心、體貼她們。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在對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時采用心理護理獲得良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促使患者快速康復,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袁運娣.老年慢阻肺患者應用心理護理的臨床價值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20):63-64.
鄭德芳.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1):131.
羅英華,李文思.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7(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