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萍
內容提要: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讀中思、思中讀。”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思想上有一種獨立閱讀的想法,再指導學生學會在讀中質疑,教會學生閱讀的適用方法、讓學生們樂于朗讀,最后指導學中思考,品讀中回味等步驟進行訓練,才會讓學生進步形成能在閱讀中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進步。
閱讀是每個人具有的一種能力,學生們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自己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夠獨立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時,不能光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激發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養成自己提出問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的習慣。并能指導學生加深問題的深度,形成個人獨立的感受和體驗,這一點尤為重要。正如巴爾扎克所說:“一個會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指導學生“讀中思,思中讀”的學習方式是很重要的,我進行了如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培養習慣,讓學生在思想上獨立
一個好的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一個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習慣的孩子,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等著別人為自己服務的孩子,怎么能在生活上、思想上獨立?培養思想上獨立的學生,讓學生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好習慣:生活上能自理,學習上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為此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去讀的好習慣。教師可以運用朗讀、默讀、分角色讀等有創意性的閱讀,幫助學生逐步掃清文章中的障礙,形成讀中思考,思考后再讀的良好習慣。利用初讀、熟讀、精讀來學習不同層次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使學生真正學到語言文學知識。再通過朗讀、分角色讀、背誦等進一步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和思想意義。享受閱讀的樂趣。
為了培養學生讀書的好習慣,我要求學生讀書時一定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有兩個重點片段的教學,突出描寫“我”的內心及邱少云的外表。我領學生學習“我”的內心活動那段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敵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聞到了什么味道?想到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認真朗讀課文這段內容,通過理解重點詞句,深入到課文的描寫中,逐步體會到“我”當時內心的焦急、痛苦、矛盾。通過“我”這一系列的內心活動來了解邱少云處境的危險。最后讓學生再認真讀課文回答出下面的問題:在這生死關頭年輕的邱少云表現怎樣?為什么他能這樣?通過學生們的認真閱讀課文,在學生們內心中對邱少云的光輝形象有了深深印象,學生們深受感染,這樣學生就學習到了,寫人記事的文章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習慣是一邊讀,一邊想,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堅持引導學生在書中反復實踐,讀好文本是最重要的,認真閱讀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
二、學會質疑、樂于質疑
在課堂上,我經常營造民主、寬松、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縮短我和同學生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加親和力。這就需要打破教師和課本的權威性。并需要足夠的時間作保證。教師不能是課堂的權威者和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參考者和引導者。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問”的主人,勇于質疑,樂于質疑。
三、學會閱讀,樂于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采取“我知道,我會說,”“我不懂,我會問”和“我懂了,我會讀”的學習板塊進行教學,以讀促教。讓學生組內研讀,同桌互讀,全班匯報讀。在讀中體驗樂趣,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涌誦。在讀中發出感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中指出:“要把把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教學的核心,應當在各年級把學生引進問題解決中去。”教師應當制造一種使問題解決得以蓬勃發展的課堂環境。因此,在學生質疑后教師不應簡單給個答案,而應把探究獲得知識的權利還給學生,采用圍繞問題、解決問題的多種閱讀形式,通過讓學生反復讀文,學會閱讀方法,充分激發主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切磋學問。
四、默讀中思考,品讀中回味
讀與思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只有永不知足,不安于現狀,才能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進步。要使學生在學習上不知足,達到知識能力的飛躍,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默讀,在默讀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疑惑,在疑惑中學會提問,在提問中學會認知。在認知中再質疑。如《畫楊桃》,在學生明白道理后,讓學生比較判斷(1)“我”把楊桃畫成五角那樣的東西,畫對了嗎?(2)楊桃就是五角星那樣的東西,對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討論中獲取了知識。這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質疑:怎么才能看到楊桃的真面目呢?看生活中的事物、人物、事情,怎樣看才能看得真實、全面呢?這樣激發學生激烈的討論。在意見不一的情況下,各自默讀課文快速找到證實自己觀點的地方。這樣學生在反復默讀中漸漸理解課文,品讀課文,體驗課文的主要內容,讀與思才真正落實到融為一體。最后把已升華的情感通過品讀某段、某篇加以釋放,讓讀與思不在分離。
總之,正如陳獻章所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大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指導“讀中思、思中讀”的學習方式,是我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所邁開的第一步。只有善于思考,善于發現,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我們和學生一起學會思考、學會閱讀。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于培養新一代有膽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