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提出:“1-2年級認識經常使用的漢字要達到1600個左右。”識字量與以往相比增加了不少。小學低年級上課時間緊,識字量大,如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記得快,回生極快,變化環境后不能靈活認讀,如何鞏固學生的識字效果等等。這些問題都一一擺在了老師們的面前,亟待研究出一條可以有效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捷徑。
筆者認為,學生的學習內容與他們熟悉的生活越貼近,學生自覺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就越高。要體現“語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讓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識字,把識字生活化,才能以此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一、認名字識字法
班級中有幾十個孩子,名字各不相同,所包含的生字也少說有近百個,這可是識字的最快的一大資源。學生剛進入一年級,相互之間還不太熟悉,他們看到對方覺得很新奇,都很想認識新的小伙伴。抓住這一契機,在開學初,我就把全班小朋友的名字打出來,做成臺簽,放在每個小朋友的座位上,讓他們下課或有空的時候認一認,如遇到叫不出名字的就會向這位小朋友問一問,互相記下小朋友的姓名,既可以增進小伙伴的友誼,也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
二、逛校園識字法
學校里隨處可見各種專用教室的牌子,各個教室墻上的標語,校園內的標示牌,花壇里的告示牌都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是很好的學生識字活動課本。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邊逛逛校園一邊認識漢字。看到功能室的指示牌和門牌,教會學生認識了一些功能性教室的名字也知道多媒體教室、信息技術教室等等各室的位置。走在校園里,碰到學生時就隨口考考學生:這兒寫的是什么?把學生熟悉校園環境與自主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達到一舉兩得。這一做法,既培育了學生的愛校情懷,又抬高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求知欲,學生的識字樂趣大增。
三、變魔術識字法
中國漢字千變萬化,利用學生對魔術的神秘心理,組織學生玩魔術游戲,將容易混淆的字系統起來。例如,在學習“池”這個生字時,可以引導學生用換偏旁的方法說出了“地、他、馳”等字,把變換的偏旁寫在可以移動的紙條上,它們相同的部分“也”進行固定,像變魔術一樣滾動,讓學生識記、組詞,增加了許多樂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認識漢字,把形近字進行區分、增強記憶。有時也可以通過制作課件玩魔術識字的游戲,比如在“日”字上面加一撇,變成“白”,加一豎變成“田”;在“口”字加一筆,變成“中、日”等;另外,還可以將三個字疊加在一起,如三個“木”在一起變成“森”,說明森林里書很多;三個“人”在一起變成了“眾”字,說明很多人就是“眾”,學生不僅認識了漢字,還理解了字義。
四、生活環境識字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須躬行。”除了課內的教學外,還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主動識字。可以利用家里隨處可見的日常用品、玩具識字。不妨讓學生把日常用品、玩具的名稱寫成標簽貼或者把日常用品、玩具的名字寫在識字本上。還可以利用電視和街頭廣告、牌匾識字。學生在家看電視的時候,可以把看過的電視節目名稱和主要人物的名字記下來,和父母上街時看到的廣告標語和牌匾可以讀給父母聽,有不懂的就問問父母,然后回到家里記下不會認識的字,再查一查字典了解字義。另外,利用課外閱讀識字也是很不錯的方法。經常讀書讀報紙或看商品說明書,不僅使學過的字加以鞏固,還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五、檔案識字法
通過建立學生“識字檔案袋”,幫助學生積累在生活中認識的漢字。不妨讓學生把課外認識的字,如在課外書上、商場里、街道招牌、食品包裝袋上等寫在卡片上,可以請教父母不會寫的字。第二天上學由老師檢查,讀對一個字獎一顆星。老師將學生的姓名寫在卡片的右下角,在展示臺貼上,與其余學生交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再把卡片放入這個學生的“識字檔案袋”中,作為定期“識字大王”評選的依據。這一做法能把學生從課內識字延伸向課外識字,使學生關注身邊可以識字的環境,憑借豐富的識字資源增加識字量,提高學生識字的主動性。這一做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還能培養的學生識字能力,而且學生關心生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好習慣也得到了培養。廣泛收集海報、食品包裝袋、日常用品包裝袋、包裝紙等等,剪貼成畫或做成手抄報在每個學期評比一次。不僅使學生識字的渠道得到拓寬,同時,又為學生往后學會自主、探究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以后的自主閱讀做好了準備。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而努力,從抽象的、虛擬的課本方塊字中將學生“解脫”出來,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識字,使識字興趣得到激發,讓生活成為學生識字的最大講堂,讓識字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需求,激勵學生把留心觀察生活變成有意識的行為,在將自主識字,主動融于生活中并獲得知識和經驗。教師抓住這一方法,讓學生聯系生活,把認識漢字、理解漢字、運用漢字融于生活情境中,既激起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