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中華文化有著悠久而獨特的歷史和內涵,近幾年,國家大力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增進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探索之外還讓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成為了兒童成長必備的人文內涵。對于學齡前的兒童而言,如何讓他們更好的接觸我們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如何將適齡的精粹的國學文化帶給孩子們理解并體驗,成為了我教學研究,探索總結的教育方向。經過三年的實踐-完善-再實踐,我對幼兒“國學”教育活動的生成和實操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一些好的經驗和案例在此做一些簡要的梳理和匯總。
一、讀懂幼兒,適齡的選材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中國漢語文學和傳統藝術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戲曲雜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些祖輩們創作的大量精品,至今仍廣受后輩們推崇和贊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道:“中國的語言之美,便是每一個字都有很多可能性,每一個字都有可能匹配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景物情態。”讓中國的兒童接觸并體驗中國文化精髓,傳承并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對于兒童而言,“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是他們探索新知,習得能力的最科學最有效的途徑。要促成這一途徑的順利開展,在選擇活動內容時候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兒童易于理解并能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中,什么類型的文學形式是孩子們易于理解的呢?什么文學體裁是最接近孩子們生活的呢?
我在課堂活動中選擇了“童謠”。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
很多童謠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待著和各地區各民族的兒童發生連接,形成紐帶。小班孩子與童謠接觸的時候,《小老鼠上燈臺》是最普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可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反復念誦作為教育手段讓孩子反復記憶。于是,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能不能把這首童謠與戲劇表演相結合呢?
小老鼠,上燈臺,
偷油吃,下不來,
喵喵喵,貓來了,
嘰哩咕嚕滾下來。
我將童謠中的兩個主要角色進行了擬人化的編創,小朋友可以飾演其中的小老鼠和大花貓。這都是能夠在孩子們平日的繪本、動畫等不同生活場景中常見的小動物,童瑤本身也是他們易于理解的。短小的童謠搭配戲劇表演,竟然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孩子們在有趣的課堂活動中變得更加主動,更加積極,課堂的笑聲也此起彼落。
這節活動結束之后,一位家長在次日的交流中說:“琪琪回家后,組織家里的祖孫四代人一起表演,我們還和琪琪把這首童謠編出了更長的故事,這才是有趣有效的課堂”。
2.用朗朗上口的原創作品和戲劇的靈感撞出“火花”
除了將已經有的作品活學活用,我還自己嘗試著原創作品!繪本《大灰狼娶新娘》給了我靈感,這是一本非常有中國特色的繪本,我創作了一首兒歌:
月牙兒彎,青草兒長
露珠兒樹尖兒發著光
花苞兒羞答答要開放
你看,前面有一只大灰狼
帶著花兒穿衣裳
哎喲!不錯哦
原來它要娶新娘
這是我給中班的孩子們準備的一堂活動,當然,“戲劇進課堂”的想法也一直促進著我求新求變,創意創思。結和繪本開展的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將這首原創的兒歌做成了一本小劇本。讓小草為大灰狼想辦法,讓月亮姐姐照亮前方的路,讓花兒為新娘獻上祝福,讓露珠們為新郎和新娘制作美麗的衣服……
戲劇元素的加入,不僅僅讓每個孩子都成為了活動的主人——“全民全程都參與”更重要的是,一場小劇的誕生過程中還有道具、頭飾、服裝設計及制作等工作,而這一切都是我和孩子們共同討論制作而成的。不僅將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傳統文學帶到孩子們身邊,也鍛煉他們合作、動手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死記硬背,喪失樂趣,對國學“漸行漸遠”
大班,我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將戲劇和國學相結合呢?
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璀璨文化中光彩照人且獨樹一幟的文學體裁,我選擇了一首胡令能的名作《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當我們閱讀這首經典時,是不是已經有很多的畫面感映入腦海呢?來自這首七言絕句的靈感,也促使我編寫出和大班孩子一起投入戲劇活動——“創古詩·玩古詩·新方法學古詩”中來。
三、引入戲劇,活化課程和課堂,創新實踐新模式
我在選材之初,和大部分的老師們一樣,圍繞著比較出名且非常簡單的詩歌進行課程的創設。一想起傳統的國學,大部分老師還是會選擇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相思》、駱賓王的《詠鵝》等等,這些古詩簡單易懂,對年紀稍小的孩子們來說并不晦澀,也朗朗上口,只需要老師多念幾遍,孩子們跟讀幾遍,并在每天時不時的帶領幼兒復習朗讀幾遍,很快就能讓孩子們記住。類似的詩歌還有很多,所以大部分老師們也能通過網絡的方式,搜集到大量的素材。可是,時間一長,我們一部分常思考,常研究的幼兒老師們就會發現,孩子們背了大量的古詩,卻也大量的開始遺忘;或者這些大量的古詩只是在孩子們的腦子里過了一遍,沒有產生什么“化學”反應。沒有激勵起兒童對國學文化的熱情,也沒有使兒童愿意主動的親近國學文化。
面對以上情況,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應該為孩子們提供更多靈活的教育方法。在我嘗試著將“戲劇”與“傳統文化文學”結合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眼中散發著的光,我看到他們在教室里爭先恐后的舉手并自信的表達表現自己。我時常想:我們幼兒教育要給孩子帶來的是什么呢?不就是那雙發著光的雙眸和點燃他們心中求知探索的熱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