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英
一、前言
吟誦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習吟誦,可以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文氣、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可通過吟誦感受作者的聲氣口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交流的境界。
吟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讀詩和創作詩歌的方法,今天,在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也是大有補益。通過吟誦可以體味到其中的情思、韻味、意境,來感受和欣賞詩詞,它可以培養人們心中對詩詞的直覺感悟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形成。
但是由于教師對吟誦還不是特別了解,運用不多,在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在講解古詩的時候大多采用傳統的方法,枯燥的誦讀、背誦,大量的練習題,以至于讓學生對原本就遠離時代的語言沒有太大的興趣,以至于反感。從這些現實問題出發,本文在學者對吟誦與中學詩歌教學的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中學詩歌教學從吟誦方面進行新的思考。
目前學者們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吟誦并做了一些研究。有從吟誦回歸的意義上加以研究;有從吟誦的調式規則上入手研究;還有從吟誦在詩詞教學上的效果上交易研究。本研究的價值在于在學者們研究的吟誦在中學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吟誦及相關概念、論述了吟誦本身的一些相關法則等成果的基礎上,來探討吟誦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策略。
二、中學古詩教學的現狀
古詩詞教學是中學的重點,為了深入了解中學詩歌教學的情況以及吟誦的認識和運用,對本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到會吟誦的學生特別少,幾乎沒有學生跟老師系統的學習過吟誦。而同鎮上的幾所中學幾乎沒有老師會吟誦,更是沒有老師將吟誦在課堂上傳授,很多老師更是對吟誦一無所知。
三、吟誦在語文教學中的策略
當前,吟誦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夠廣泛,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師,更是很少接觸到吟誦的方法。針對教師上課方式單一,古詩詞教學存在問題,學生對古詩詞興趣較低的現狀,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吟誦,更好地領會吟誦教學帶來的樂趣與成效,尋求古詩詞教學突破與創新的合理方式, 筆者提出相應的吟誦策略。
1.掌握吟誦規則
學習吟誦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吟誦的規則,教師吟誦一定要用傳承下來的傳承調式,不論哪類調式其基本規則都是要求: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節奏分明、情通古人、聲情并茂、修身養性。在中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可采取先吟誦后講解, 先實例后理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教師要選用傳統吟誦調。目前在吟誦界有影響的幾位吟誦前輩,如華鋒先生傳承的華調、陳以洪、魏嘉瓚先生傳承的唐調、葉嘉瑩先生的吟誦調,此外還有江浙調、商冬冬行調等等。用這些傳統吟誦調吟誦,讓學生在聽覺上受到強烈沖激, 使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吟唱之美, 為隨后的授課做好充分準備。教師可以給學生示范吟誦經典文章,例如《詩經》上的篇目,端莊典雅,優美動聽,讓學生情不自禁跟唱,帶動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傳授知識。
2.活躍吟誦課堂,營造吟誦氛圍
良好的開端和適宜的環境氛圍對一節課的實施效果的影響非常明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實現情況。在語文課堂中示范朗讀,已經成為教師每節課都要進行的任務,很多教師的泛讀形式固定,樸實無華,看似可有可無的環節,實際上稍加加工就可以大有作為。教師可以先泛讀一遍,然后再吟誦,也可以直接示范吟誦,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的注意力投入作品中。
3.吟誦展演
可以在班級組織吟誦小組,進行吟誦展演比賽。老師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先從一首詩歌一個調式學起,讓學生在學習時反復揣摩, 反復跟吟,自己錄音自己回聽, 直到與吟誦調一致為止,之后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學會了一個調式便可以舉一反三。這也正是傳統詩詞吟誦調的魅力之所在。另外掌握了律詩的吟誦后還要多接觸古詩文的吟誦,如《詩經》、《楚辭》等等經典的作品。吟誦需要傳承, 更需要創新,教師可通過播放吟誦詩歌使學生把握吟誦規律, 再進行師生合作吟誦活躍課堂教學, 最后結合吟誦名家精品對吟誦進行自創并將其引入教學, 從而讓吟誦教學走進語文課堂。
4.體驗吟誦的魅力
吟誦的方法有兩大類,有格律者(近體詩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一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一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按平仄分平起和仄起,按字數分為五言和七言,一共有八種形式。針對這八種形式,教師先教吟,然后給定一首或一類相同體裁的詩讓學生自己學習分析和吟誦。
四、結語
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無論是課程標準的目標設定還是語文教材的內容編排都在提醒著我們:古詩詞教學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當下的語文教學不難看出,古詩詞的教學古板,吟誦是一個新的理念,既符合課程大綱的要求,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本文經過了解、調查發現古詩詞教學背后的一些現狀,教學任務和考試功利性的原因,教師對吟誦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吟誦指導。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只知道多讀、多背,死記硬背,有些學生會先去理解古詩的大意,對于古詩詞的文化意蘊、審美情趣的直接體悟感受少之又少。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做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學生就是接受者,對詩歌學習失去興趣。
吟誦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傳承傳統文化。希望今后會有更多的語文老師關注吟誦、學習吟誦,并運用到課堂上,讓吟誦這門藝術在語文教學領域里運用自如,學生更喜歡吟誦,喜歡詩歌,喜歡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