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蓉
語文課是學好其它類學科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概括起來有四種:聽、說、讀、寫。當然還有其它能力,如:觀察力、想象力等。這些能力培養的關鍵是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獨立地探索和追求。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只有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語文課堂“活”起來,達到藝術的境界,那才算得上是優秀的老師。因此,我認為語文老師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努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藝術。
一、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的提高體現在老師是否有充沛的精神狀態
老師上課就像演員在臺上演戲一樣,演員在臺上演戲如果沒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觀眾就會“哄堂而散”。同樣,老師在課堂上精神倦怠、有聲無氣,學生就會受到影響。精神充沛不在于音亮有多高或聲聲震耳,教書是個細活,必須細水長流。侃侃而談,娓娓動聽才容易使學生接受。老師的課堂精神,還表現在專注、敏銳和機智。無論講、讀或板書,應避免出現紕漏,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課堂上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老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
二、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的提高體現在組織課堂教學中
老師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放而不亂,管而不死”。所謂“放”就是,一是放下老師的架子,以平等、公正、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講究課堂民主,講究師生平等。我們有些老師,往往習慣于傳統的師道尊嚴,習慣于用訓斥的口吻,對于“俯身側耳恭聽”的學生,表示欣賞。二是放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的思路暢開,聯想滔滔不漫流。所謂“管”就是,一要管住自己,不隨心所欲,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二要管好課堂紀律,不能讓學生聽之任之,讓他們在課堂上任意喧嘩;三要管學生的視聽,有的學生上課,人在“曹營心在漢”。老師應以最快方式,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因而,老師既要重視講課,又要善于組織教學。
三、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的提高體現在教學方法要別具一格,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周慶元教授給我們講授語文教學法時,他說:“啟發式是教‘活書的最佳途徑。在三分鐘之內,老師必須把學生帶入戲劇性的氛圍。”我想,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他還說明了如下三點:
一是老師講課要有吸引力。學生如同欣賞戲劇一般著迷;二是老師要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沉入知識的迷宮,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方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知識.語文老師要進入這種境界,非運用啟發式不可。運用啟發式教學,誰也不會反對,但真正運用起來,差異卻很大。啟發要含而不露,引而不發,留有大量余地讓學生思維的“野馬”馳騁。啟發,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層層思維的漣漪,又要善于創造“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是啊,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不可能限于呆板的模式,方法要別出心裁,要靈活,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應根據課文的不同內容、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階段,各種教學方法形式多樣。語文教學中我覺得應重于講讀結合、交流、積累和練習。總之,要從實際出發,靈活變通。否則,即使運用最先進的教學方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學,決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的提高體現在老師講課的語言魅力
老師的語言風格,不同于其它職業應該含蓄、簡練而帶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摯、文雅、委婉而帶有職業的文明性;清晰、敏銳、活潑而帶有變通的靈通性。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有較深的語法、邏輯、修辭的語言功底。會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課堂中,老師的語言形象生動,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能激發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要提高講課的語言藝術,我想應從這三個方面去努力:
1.語言要清晰明白
傳授知識首先要使學生聽懂,那種含混不清的語言,那種故作高深的照本宣科的講課,只會讓學生模模糊糊。清晰,是指必須咬字清楚,發音準確,說話流暢,令人舒心悅耳。
2.語言要簡潔精當
講課不要啰嗦。古人云:“事以簡為上,言以簡為當”。在課堂上,語言精當、簡潔、言簡意賅,是教學語言的基本功之一。作為語文老師,分析課文時,要抓住難點,突出重點,要言不繁,一定不能把課文嚼的太爛;歸納時,要以簡潔鮮明的語言予以概括,使之條理化,從而把更多的課堂空間留給學生。
3.語言要優美自然
形象的敘述,和諧的節奏,親切的語調,都可使老師的語言增強美感。優美的語言是從親切自然的教態中產生的,如果不以平和的態度對待學生,動不動就罵人、訓人,就不會產生優美的語言。老師應以優美高雅的語言,使學生有如“游歷桃園”之感。
五、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的提高體現在情感與課文的相結合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與學雙方的認識思維活動必須有一個真正寬松自如的天地,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科學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得之有效的調節方式,引導學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轉移并沉浸在課文所規定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領會課文的內涵,使教學雙方感情暢通交流。
課文感情的基調是各式各樣的:有的幽默詼諧,有的凄慘悲壯,有的明快熱烈,有的典雅婉約,有的雄壯豪放。然而教師是調節課堂情感的主導,調的著眼點應是課文的情感基調。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憑直覺的好惡,而不是經過理性的分析,如教師不注重引導和調節,不能激起學生在情感的共鳴,那就會造成學生的“感情饑餓”,學生就會反胃,那么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就不可能協調、融洽。而注重新課的導入和教師的范讀,則是教師調節學生情感使之與課文情感相結合的有利途徑。
總之,我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得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我們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急于求成,還要從實踐中慢慢的積累與探究,才能找到更多的捷徑。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藝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