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濤滄
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是當下語文素質教育環境下方興未艾的領域,應該說已經有許多經驗或理論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手段和媒介也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但是由于教育涉及到教育者本身的素養問題,以及基于其和時代發展向來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的思考,因此可以說,結合這兩者本身來看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中的創新問題的文章還不夠,所以本文意欲先從教育者本身素養的問題角度來切入思考,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新的觀點。
總的來說,教育者本身素養對情境創設中的形式手段、材料媒介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比如道德主題宣講類課文,教師本身的品德修養產生的氣場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情境創設;比如通感手法運用較多的抒情體裁課文,教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及藝術道具的使用,對情境創設的作用;比如高年級文言文類課文,教師本身的文化國學審美修養的層次,對情境創設的巨大影響作用等。都證明了教育者本身素養對情境創設的巨大作用,下面結合本人近段時間的經驗摸索分別從以上幾個角度來論述。
一、氣場及其情境影響論
教師的氣場,指的是一個教師內在性格、品德認知及其帶來的文化修養展示出來的人格特性。其核心是內在性格、品德,也就是為人處世方面的態度、道德表現,比如過馬路走斑馬線,先人后己舍己為人,寬以待人嚴于律己,迎難而上團結友愛等。其次是文化修養,也就是對人事的看法、意見,通俗的說就是知人論世的水平。文化修養甚至比性格、品德認知更細微,因為同樣一件小事,不同文化修養的人評判的標準是天壤之別的,比如我們經常說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教師內在性格、品德認知及其帶來的文化修養可以說是深刻而細微的,所以才會在課堂上作為活教材而被學生鮮明感知。因為小學教材中有許多道德主題類的文章,所以這里不具體指明哪一堂課,而以其中比較多見的迎難而上團結有愛的主題為例。畢竟無論是在相關主題方面營造效果較好的視頻素材,還是現編現導素材,道德和性格的東西都是抽象的,對學生的感發都是間接的,如果教師能讓學生間接的從教師本身的行為中明白什么是迎難而上團結友愛那就一定會更深地觸動學生。例如我在告訴學生什么是迎難而上時,先舉了孔子的例子,說他做到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接著便以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面對家庭問題時的做法,明知道給孩子教育投資也未必有完全正面的回報,也要去做;明知道老人的病即使送去醫院也未必就能有所改善,但也要盡力去做。這就是用教師內在的性格、品德認知及其帶來的文化修養把學生帶入情境。當然,更多時候,有關教師本身方面素養表現出來的氣場本身是無聲的,也就是自動在課堂中帶入的,還是以上面的道德主題為例,也許教師本人對自己的做法不置一詞,但是學生已經通過他平素的表現以及課堂上的影響深刻的感知了,即使他一言不發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學生早就被他的氣場帶入相關的情境中去了,對相關課文的學習自然也就輕而易舉。
二、藝術修養與情境
在通感手法運用較多的課文,或者原本就直接借音樂來表達文章思想感情的課文里,音樂或聲音的元素占據一定的內容比例,有時還是理解課文手法、內容的關鍵,這個時候,與其大談通感修辭,或者解釋相關內容,不如直接來一段音樂更能把學生引入情境,而這段音樂的展示與其通過視頻或音頻等多媒體的方式,又不如老師本身的藝術修養,也即能親自現身說法的演奏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了。
一年級學的“牧童騎黃牛”出自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唐代呂巖《牧童》直接寫"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中的"笛"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竹笛",即"橫笛"。怎么個歌聲振林樾?怎么個笛弄晚風三四聲,還有比把學生直接帶入傍晚有風的竹林里去感知更強烈有效的嗎?尤其是教師本身能親自演繹優美的笛聲,相信比講解什么是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更形象得多。尤其是藝術修養較高的教師,會更豐富的采用多種形式來擴大音樂本身的效果。比如,引導學生吹笛,教師演奏學生唱歌,師生交流笛子的演奏方法等,就能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笛聲,也就理解了課文。而且,這樣的教師還能惟妙惟肖地演繹形神,而且更能理解那種音樂和情景契合的感受,在笛聲演繹中傳遞給學生一種圖像、聲音、文字,以及詩歌本身的綜合性文化內涵,那就很好的達成了情景教學的創設的目的了。
三、文化審美素養和情境
文化審美素養對于教師在教學情境創設這一環節中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具體來說,只有有著較高國學修養,對文字文章有著全面認識的教師才能更好的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多種文化符號來達到使學生進入情境的目的。
從文言文課文的學習角度來說,文言文不僅是翻譯和理解的問題,把它書寫出來更是一幅幅完美的藝術品。但這一點只有具有較高國學、書法修養的教師才能具備相關的審美感知,因此在高年級的《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課文中,我曾經嘗試過用多種形式的改變,來給學生營造更貼近文言文的學習情境,比如去標點符號,豎版課文,書法豎版課文等,多維度立體地展示課文本身蘊含的魅力,這樣直觀的展示自然比你用嘴說什么是文言文,古人讀的文言文是怎樣的,效果要好得多。進而言之,如果你能直接那一副你寫好的書法作品帶進課堂,相信這樣的效果就更好了。當然,這一點又和上面說的藝術修養和課堂情境的營造有很大的關系了。
綜上所述,教師本身的性格、品德特質帶來的氣場,教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對課堂營造的影響,以及教師文化審美素養的高度對課堂情境的營造有著強有力的作用。尤其是現在00后的孩子,原本有著廣闊的視野,廣泛的興趣,如果能從教師本身來創設更多的課堂情境,一定會讓他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無法忘記你的課堂,愛上你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