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啟重
語文新課程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我認為新課程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在語文課堂實踐中采用了“加減法”。
一、增加興趣,減少約束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以這樣說,一旦學生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學習起來便感到其樂無窮。只有產生一種迫切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他們才會急于去研究,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為了適應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不同的教學情境,使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
1.課前造勢,先聲奪人
有研究表明,學生注意事物的積極性呈波形,開始的三、五分鐘注意力未能集中,因此,開場戲成為一堂課老師與學生的最初交流,是將學生注意力從課間娛樂的放松中牽回來的重要一環。如果只以簡陋的一句“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這樣的話一開始就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導致學生很長時間才能注意聽講,事倍功半。我的措施是先聲奪人,利用開場戲好好造勢:可用以情動人開戲,讓學生在心靈的共鳴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學《秋天》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就設計了以下導語:“一提到“秋”,碩果累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落葉蕭蕭等景象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會給人豐富、充實的想像,也會給人愁苦、蕭條的感受。
2.課中設疑,激發興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話:“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可以這樣理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才能有所進取。因此,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設疑、釋疑、解惑,定可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陷入“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這樣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圍繞課文核心內容層層深入的設疑,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課尾恰當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課文學完后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學生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課尾留疑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問題,并和同學討論或向教師請教,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
反之,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地位還是“至高無上”,學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敢奢望、幻想和想象,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開發,因此教師要信任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心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一員,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減少一些約束,減少一些強制,使學生充滿自信,把求知當作愉快的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創造潛能,激發他們自主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二、增加引導,減少灌輸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換,共同發展的一個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教學中應多增加一些引導。在上新課前,布置學習小組,分工合作,集思廣益,這樣,學生就會思考,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抽象的知識,而且發展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不難發現,填鴨式、滿堂灌的應試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識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試卷上,就算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這是一種別動的學習特征,難以適應新的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增加一些方法指導,減少一些知識的灌輸,讓學生跳出這個別動接受灌輸的怪圈。
三、多加質疑,減少結論
“疑”能產生動力,“疑”孕育著發現。新課程的觀念是: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觸景生疑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讓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研讀課文,探討交流。
少一些結論,并不是不要結論。實際上,學生的學習往往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這樣一個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忽略的壓縮或省略學生的思維過程,直接得出結論或被他人提供的答案,這種折本求末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注意的不是讓學生如何得出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沿著不同的思路去尋找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當學生得出結論之后,還要接著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還可以怎樣想?”等等問題。讓他們沿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繼續想下去,學習不在乎知識本身,不在乎掌握一些結論,而在乎將知識作為創新和學習的階梯。
四、加探究,減驗證
探究是學習的有效途徑,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進行感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訓練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認識內驅力。語文教學中應多讓學生探索,自行研究。在此,學生身臨其境,參與了知識形成的實踐,顯然他們所得到的知識遠超出課本知識的本身,而不僅僅是一個結論,久而久之,自行探究就會變成自覺探究。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這句話本身包含了創新。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做好“加減法”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讓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不斷地談素、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