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賢
愛因斯坦曾說,情感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依著這話中的邏輯,就是說情感(和愿望)是人努力(和創造)的動力,那么,沒有了情感,自然也就使人沒有了努力的動力。所以,人的情感雖非智力因素,卻是如此的重要。所謂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不作努力,怎么會迎來收獲呢?這個道理放入學生的學習上,就更是真理了。所以,任意學科的教師,都需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數學教學也能不例外。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可以為學生不斷進步做推力作用,同時,它更是促進數學差生轉化的重要措施。差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情緒不穩定,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低,教師要加強對差生進行情感培養,促進差生不斷進步。
一、激發興趣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在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對差生進行興趣情感的培養和加強。
兒童的情感不穩定,特別是差生喜歡玩,但是玩是喜歡數學的一種素養呢!因而教師與學生感情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情緒有促進作用,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觀念,教態要親切,語言要和藹,對學生要多鼓勵。學習困難的學生(先天性的智力缺陷因素造成的除外),不是本來就差,而是某種原因造成的,教師對轉化他們應抱有信心,在課堂提問、指導作業和其他教學活動中對他們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評價鼓勵,善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這樣,不僅能調整他們的認知行為,而且對他們在情感上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其次,教師要以崇高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去關愛每一位學習較差的學生,熱切地關注和耐心地幫助他們。例如,對差生在學習上隨時關心他們,在生活上做到像父母一樣體貼他們;在課堂上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創設愉快樂學的心理情感,發揮他們學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激發、發展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增強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和成功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最后,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措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可根據小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和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以及愛玩好動的天性,爭強好勝的心理和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建立探究創新的情感狀態,不斷為學生增設疑問和懸念,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積極性,讓他們運用知識遷移規律,自己探索知識,發現規律,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情感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有經驗的教師教育實踐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就是如何使差生也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體驗到成功的自豪感。因而,教師減少差生學習中的挫折感,讓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并獲得肯定、表揚、鼓勵,就顯得特別重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
一是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設置的問題要層次化。例如,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量使差生回答簡單的容易答得上來的問題,哪怕是回答對一部分,也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興趣。
二是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鞏固新舊知識設計的練習作業要彈性化。對差生的練習作業要避免過多、過難,不要使他們產生負重感和畏難情緒,教師可采取必要的額外指導、課余補習等手段,教給他們靈活的方法,排除他們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三是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實行分步化。教師對差生在解答或計算中的某一步或某一部分的正確性、合理性要及時加以肯定,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評價,不能一味地全面否定,使差生感到摸不著門道,不知道究竟哪一個環節出錯;對于有問題的部分,教師應給予誘導性評價,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并加以訂正。
四是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成績反饋要及時化。對于差生的課堂作業教師應該當堂或當日及時批改,及時反饋,使他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正確的知識得到強化,錯誤的東西得到及時糾正,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五是在教學中,教師考評學生成績要縱向化。教師在評價差生成績時,應將其現在的成績與原來的成績相比較。如他上次檢測得的是差,這次通過努力得了及格,也應及時加以鼓勵,使其從差提高到及格,使之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激發其繼續奮發努力的堅定情感。
三、情感激發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使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信息、有懸念、有意外、有沖突,為差生思維鋪路架橋,幫助他們克服認知上的障礙,強化他們積極的情感,用直接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傳遞給他們。使他們體驗到教師的親切與信任,從而激勵他們堅定克服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數學情感。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出示題目:3個蘋果,平均放在兩個盤里,每盤分幾個?用什么方法計算?用除法。當學生說到3÷2時,思維產生障礙。我問:為什么算不出來呢?學生回答:不能平均分。教師講:下面學習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在認知沖突中學生就會饒有興趣地進入學習過程。有余數的除法與沒有余數的除法新舊知識密切聯系,使學生體會到探索新知識的興奮。教師還可以枚舉日常生活中的客觀實物使差生容易接受和感興趣,從而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課堂上,教師要使差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和諧同步的狀態中,使差生的學習能動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正是因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著關鍵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養學生素質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重視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培養,增強差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從而形成他們穩定的、積極的學習情感,不斷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