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齊娟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抽象于生活,要想學生學懂數學,就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怎樣讓我們身邊的數學走進課堂、聯系生活,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呢?下面,我僅談一談自己的拙見:
一、讓氛圍拉近距離
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親歷數學、走進數學的理想境界。寬松、愉悅的心境與人的想象、創造才能的發揮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為讓我們身邊的數學走進課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說出自己已有的數學經驗,就必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氛圍中暢所欲言,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營造一個寬松的、和諧的課堂環境和氛圍,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自主、嘗試、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中來。在課堂導入時,我就扮演了一個親切隨和的導游員形象,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完全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我的鼓勵語常用生活味的短語:“沒關系!——不用怕!——隨便說!——你真棒!……”這樣,濃濃的生活氛圍很快就拉近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距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
二、讓課堂貼近生活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教學“位置”中的比高矮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活動:先讓學生找一找班上個子最高的,再找一找班上個子最矮的(當然他們肯定每種都說了好幾個),到底誰高誰矮呢?我就讓這些同學上臺來比一比,學生一眼就看出了結果。最后我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比一比,鞏固了已有的數學知識。這樣的設計學生非常喜歡。又如教學“加、減混和”時,我把書上的例題改成了游戲,我先對學生說:“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接著,講游戲規則(先有8人在車上,接著下車2人,再上車4人)。然后,邊放音樂邊講述:汽車從永興縣城出發了 (學生做動作),金龜鎮郵政所到了,停車(下車2人,再上車4人),汽車又開了。游戲結束后,我問現在車上有幾人?學生的說法不一,我對學生的各種說法都給予精神鼓勵,然后讓學生討論哪種說法最好?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知道現在車上有10人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知道:從10里面去掉2要用減法計算,又上來4人要用加法計算。這樣學習“加、減混合”的例題,使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再如教學“小小商店”時,我就創設了一種購物情境,事先讓學生準備一些小面額的人民幣,再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扮演成售貨員、顧客和售后服務員等身份進行活動,提醒學生注意節約用錢,并且認真、仔細使用錢,最后讓學生根據這樣的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把生活與課堂有機的結合起來了,讓數學貼近了生活,服務了生活。
三、讓生活融入課堂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小學數學教材第一冊的“數一數”,我讓學生數一數教室里有多少個人,有多少張桌椅,幾塊黑板,家里有多少人等),由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教學“生活中的數”時,我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所遇到的數,如電話號碼和車牌號等。同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需要,進行了拓展練習,如要求學生從0到9這些阿拉伯數字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數字編畫成一些有趣的動物或植物,間接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并且又讓學生認識“110”“120”“119”等特殊號碼,使學生了解它們的特殊功能,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教學數學教材第二冊“第幾”的時候,我把學生帶到了操場上,讓他們分別說一說自己排在什么位置,并且讓他們找一找老師站在什么位置,進行從左到右與從右到左的口語訓練,學生都想“出風頭”,紛紛搶著來回答,使這堂課收到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又例如,在小學高年級數學“長方形的周長”的練習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生活練習題:“學校準備建一個周長是24米的花壇,你能幫學校設計一個漂亮的花圃嗎?”我鼓勵學生自己擬定設計方案,分組討論、評議,篩定出最佳方案。生活練習題催開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芽,靈感被捕捉,火花被點燃,學生嘗到了動手和成功的喜悅。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能找到數學教學與生活融入的最佳切入點,從而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