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
摘 要:校企結合、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高等職業院校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近年來的發展迅猛,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又有新的標準。但是伴隨著行業逐步發展,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已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目前該行業人才培養存在著人才需求供不應求、專業能力不足、任員流動大、未能滿足未來行業發展等問題。本文將對目前校企合作背景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再對人才培養的優化方案進行闡述。
關鍵詞:校企結合;工學結合;國際貨運代理;人才培養
緊密的校企合作,嚴格的工學結合和無縫對接的產學融合是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特殊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培養被企業所接收的專業人才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才能滿足近年來國際物流和國際貿易對于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高度需求。
一、校企合作在培養高素質貨代人才方面的意義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學校通過企業的反饋與需求,有針對性培養人才,同時結合市場需求,加強學生實踐技能方面的培養,以便培養出貨代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更是一種“雙贏”模式。企業需要學校培養人才,便在人力和財力上給予學院支持-和教師共同制定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提供實習實訓設備及場地,派出有經驗的貨代傳授經驗等。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辦學,使學校辦學資源大大拓展,教育空間由課堂延伸到公司。校企合作為學生成為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堅實、可靠的平臺。另一方面,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因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企業培養新人的成本,實現了企業與學校的“雙贏”。
二、國際貨運代理行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專業人才數量以高職學歷學生居多。當前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人才來源主要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包括報關與國際貨運、物流管理等。由于學生和家長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及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認識不足,導致報考人數不多,以至于專業人數較少。對于我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龐大的市場需求而言,專業人才稀少。
(二)、專業能力及職場技能欠缺。國際貨運代理的工作不僅要求數據采集、客戶溝通等基本能力,更對英語口語表達及郵件寫作有很高的要求。這些專業能力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國際貨運代理涉及海陸空運輸、報關報檢、倉儲、及跨國多式聯運等多個環節,是一個專業能力很強的崗位。對于企業而言,由于新員工的專業能力欠缺,根據新員工培養周期來看,通常需要老貨代帶領三個月到六個月才能獨自進行崗位操作。
(三)、行業內人員流動大。對于業內工作時間超過三年的老員工,其人員流動性偏小,趨向于在這個行業以及在這個公司內持續工作下去。而對于業內新人,則流動性巨大,不僅容易在行業內各公司間跳槽,更容易區別的行業發展,導致業內新員工流失數巨大。
重視傳統人才培訓,對行業長遠發展及產業升級考慮不夠。面對著互聯網+貨代和全供應鏈等行業升級轉型新業態的趨勢,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對人才的培養過于依賴傳統知識,缺乏超前意識,未能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
三、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法規配套工作尚不健全
雖然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支持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但法律保障措施明顯不夠。缺乏法律、法規制度的有效監控,沒有足夠保障的校企合作寸步難行。
(二)、企業配套教育經費投入尚待增加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企業和學校經常在經營理念上存在一些差距,盡管國家有文件規定,要求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或經營(利潤)總額提取一定的比例作為教育培訓經費,但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企業并沒有提取此項經費或將此項經費用于培養高技能人才或職工教育培訓上。
(三)、校企合作形式和培養結構尚待調整
目前校企合作無論從合作的內容與文化的融合、彈性學制的建立、合理的教學設計及完善的師資配備等方面都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內實訓中心”。但依舊問題頻現,企業以利潤為核心來安排教學實踐,直接影響了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學校以減輕負擔為重要內容來進行實訓,使產學融合的結構合理性丟失,并導致學生成為簡單的勞動力,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四、優化國際貨運代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高等職業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主要面向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國際物流企業、國際貿易進出口公司及報關、報檢單位,不僅要培養報關和國際貨運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因此,適合應用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深入展開校企合作,優化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應積極和行業里知名的大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通過企業把最新的行業資訊及專業內容帶到人才培養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未來就業企業文化和企業工作內容以及工作環境,另一方面企業也能在學校的合作中,網羅到適合企業自身的優秀人才。
(二)成立院校企業訂單班,完善院校專業崗位頂崗實習制度,提高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各大專院校都已積極實施頂崗實習制度。以往很多專業學生在 畢業實習階段因為種種因素不能在或不愿在本專業就業,有的是因為對這個行業的企業不了解,有的是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而流失到了其他行業。各院校國際貨運專業應積極和行業內優秀企業展開合作,利用自身對行業了解的優勢為學生鋪路,幫助學生了解行業,了解企業,充分利用好畢業前實習的黃金時段為自身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三)、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法,“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共同努力打造“校企雙能、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內部培養方面,側重于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鼓勵并支持教師參加較高層次的專業學術交流和繼續教育培訓,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拓展視野,同時為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創造去政府相關機構、行業和企業學習的機會,及時了解企業一線的實際操作和行業動態,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教育教學水平。外部引進方面,充分發揮“政行企校”四方聯動的優勢,從海關、報關行、檢驗檢疫機構聘請資深報關員和報檢員來學校開辦講座講學、指導實訓及專業課程教學,從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引進報關、報檢、貨代等工作經驗豐富的技術型人才作為學校的專職或兼職教師,多渠道塑造“雙師型”教師,打造多元化兼職教師隊伍。
五、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人才需求趨勢
通過近幾年來的市場調研發現,雖然全國高校開設物流專業已達200多家,但是遠不能滿足市場和企業對高素質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是功能性代理企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第三方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承當者,在國際物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企業需要的也必然是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外貿核算、報關報檢實務、物流專業英語等復合型知識人才。
結論: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開設確定了其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的校企合作,嚴格的工學結合和無縫對接的產學結合。毋庸置疑的是,校企合作教育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長久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共同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才能達到培養高職院校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辦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