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潔



【摘要】20世紀初,“鋼琴練習曲”從對手指演奏技巧的訓練與展示,轉而成為更多地探索并表現作曲家的藝術革新與創作特色的音樂體裁。希曼諾夫斯基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OP.33)便是在創作技術和演奏技術兩個方面對傳統音樂進行突破和挑戰,它本著藝術性高于技術性的原則,將古典主義簡潔明快的曲式、印象主義富有色彩性的和聲、浪漫主義強烈主觀性的情感與各種復雜的演奏技術融合一體,用現代音樂語言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本文將對這套鋼琴練習曲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以期探索作曲家豐富自由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希曼諾夫斯基;十二首鋼琴練習曲;藝術特征;研究分析;現代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5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1882——1937)是波蘭繼肖邦之后誕生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走了一條曲折而艱難的藝術創作之路,徘徊在各種音樂流派之間,接受它們影響的同時在努力尋求真正具有獨創性的音樂風格。他將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浪漫主義氣質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形成了希曼諾夫斯基獨特的“現代音樂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十二首鋼琴練習曲》(OP.33)創作于1916年,標志性的“流線型”樂句、復雜的織體音響、豐富的情感內涵以及充滿迷幻般的色彩性和聲,使這套練習曲擺脫單純以技術訓練為目標的傳統意義,而成為表現作曲家豐富的創作手法與個人情感表達的創新之作。
一、十二首鋼琴練習曲的創作背景
十二首鋼琴練習曲創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殘酷的戰爭對敏感的音樂家內心世界的沖擊極易產生緊張壓抑、憂郁恐懼的心理。為了躲避戰爭紛擾,希曼諾夫斯基在家附近修了一間小屋——“康泊茲托尼亞”(作曲齋之意)。通常他一天要花上十多個小時坐在鋼琴旁譜曲,許多優秀的作品在此時誕生,如《第三鋼琴奏鳴曲》《排檔間飾》《假面具三首》《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十二首練習曲》等。雖然表面上躲避了外界的困擾,然而對戰爭殘酷的恐懼、對災難降臨的預感,使作曲家的內心充滿憂慮和痛苦。他在這部作品中以澎湃的激情表達了遭受苦難的人們思想情感的復雜與崇高,在面臨戰爭與災難恐慌悲憤、深感無奈的同時又渴望自由和平、祈求幸福生活的迫切心情。
這一時期,對東方古典文化的接觸使作曲家開始擺脫德國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影響,轉而迷戀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尤其是德彪西的作品風格。“這使他產生了一種精神和審美意識的覺醒,一種更加敏銳的感知,一種由于熱愛可見的美而力求完美的欲望……音樂上的印象主義首先是一種激發美感的藝術,運用聲音給人啟迪,引起美妙感受的秘訣。”[1]巧合的是,德彪西于1915年創作了著名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1916年正式出版),讓人不禁聯想到希曼諾夫斯基1916年創作的這套練習曲是表達對德彪西最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首鋼琴練習曲的藝術特征
從斯卡拉蒂的奏鳴曲、車爾尼的練習曲到肖邦與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鋼琴練習曲從主要以提高并展現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為目的,發展到將音樂性、藝術性、情感表現和炫技融為一體的高度。進入二十世紀,作曲家們另辟蹊徑,他們在練習曲中更多地探索全新的寫作手法和創作理念,使其成為展現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雙重意義的平臺。希曼諾夫斯基在這套練習曲中同樣進行了個性化的嘗試,將斯拉夫民族特有的熱情與現代作曲技術巧妙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簡潔的曲式與豐富的情感表達
希氏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篇幅短小,最短的兩首只有十三個小節(第五首)和九個小節(第十一首),慢板的曲子占總數的1/3。整套作品多以單一部曲式為主,自由簡潔的曲式反映出希曼諾夫斯基追求精連、崇尚完美的創作思想。與曲式的簡潔凝煉相對應的是熱烈飽滿的情感內涵,每首曲子豐富而清晰的表情術語和力度標記,傳達出作曲家希望表達的音樂意境和個人情感。可見,希曼諾夫斯基對寫作手法的創新探索并沒有使他摒棄音樂表達人類情感的本質特性。“他崇尚情感,確信音樂是情感的表現,強調主觀精神的表達,而同形形色色貶低音樂中感情內容的美學觀念格格不入。”[2]例如第八首練習曲(譜例1),作曲家標注“非常緩慢而悲傷并富于表情的”,全曲彌漫著悲傷而沉重的氣氛,上方兩條旋律聲部以交相呼應的方式此起彼伏,兩個三十二分音符與后面的長音構成的動機,類似于嘆氣呻吟般的哭泣音調,用極富控制力的觸鍵和虛實明暗的音色對比,極為生動地表現出作曲家內心壓抑、痛苦無奈的情感,深得聽者共鳴。
(二)多調性的復調思維與現代化和聲語言
雙重調性與多調性是20世紀現代音樂創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它使復調結構又增添了新的對比因素——調性與調性之間的對比。這種對比賦予各旋律線以力度,促使音響效果的色彩化與不協和程度的加強,引發聽覺上的新鮮感。雙調性并置在這套練習曲中運用普遍,例如第三首(譜例2)。
右手是bG五聲調式,中低聲部是C大調,極遠關系調的對比形成干澀不協和的音響,使得單一調式從這種融合性不強的狀態中分離出來,有利于塑造各聲部的獨立性。
為了打破傳統常規的三度疊置和弦結構,探索新的結構的可能性,希曼諾夫斯基在創作中使用了大量四度、五度和二度和弦。以第二首練習曲為例(譜例3),全曲以大二度和弦平行進行構成,不協和的音響營造出神秘、夢幻的東方音樂的意境。雖然全曲一直持續著極不協和的音程,但由于不協和度一直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上,并且要求用極柔和連貫輕盈的觸鍵演奏,因此整首曲子表現出一種“溫柔的不協和”,富有異域情調而不晦澀,體現出希曼諾夫斯基獨特高超的創作構思。
(三)復雜多變的節奏與豐富的旋律素材
在十二首鋼琴練習曲中,節奏是最富有創新性、最體現作曲家創作才華的部分。希曼諾夫斯基吸收本民族的民間舞蹈節奏,突破小節線的限制、打破強弱交替的規則,使節奏呈現出復雜與多樣化的面貌。例如,通過使用不規則的重音,造成重音移位的特殊效果,使書寫的節拍與感覺上的節拍產生偏差。如第六首練習曲,樂譜標注3/8拍,實際聽覺上是2/8拍。另外,頻繁使用變換節拍,打破傳統音樂中節拍規整一致的原則,如第十首練習曲,曲子開始標注了4/8-5/8-3/8節拍的交替轉換,使節拍完全為豐富和自由的樂思服務,同時營造飄忽不定的神秘氣氛。
十二首練習曲的旋律中既包含豐富的情緒內容,又表現出20世紀音樂的創作特征,比如廣大的音域、更多的跳躍性、半音化進行、豐富的表情標記、非規則的樂句結構等。另外,發展對比強烈的復調性織體,采用核心材料控制音高結構,運用音色的明暗、深淺、虛實對比塑造豐滿的畫面感等,都是希曼諾夫斯基個性化的旋律處理方式,體現了他高超的創作技巧和音樂天賦。
三、結語
作為學習鋼琴音樂的琴童、專業教師和學生,在扎實掌握傳統音樂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樂風格的同時,也要學習近現代優秀的鋼琴作品,進一步了解20世紀以來鋼琴音樂發展的各大流派風格、各種創新元素和嶄新的音樂語匯。希曼諾夫斯基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為現代鋼琴音樂曲庫增添了亮麗的一筆,它不僅包含近現代的音樂創作手法,融合各大流派優秀的風格元素,同時在表達人類思想、抒發個人情感方面,相比一些晦澀而空洞的現代作品而言更容易被理解和感同身受,具有較大的學習意義與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ChristopherPalmer,馬繼森等譯.希曼諾夫斯基[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
[2]于潤洋.艱辛曲折的藝術道路—紀念希曼諾夫斯基誕辰一百周年[J].人民音樂,1982(10):47-51.
[3]姚恒璐.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美]庫斯特卡,宋瑾譯.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代百晟.希曼諾夫斯基12首鋼琴練習曲作品op33創作特點探究[J].音樂創作,2015(1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