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這句話常被人們作為座右銘,意思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有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高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是堅強。知人、勝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勝尤為重要。
相傳,在古希臘神廟的墻上刻有一些銘文,其中最著名的兩條是“自知”與“勿過”。蘇格拉底選擇“自知”作為自己哲學的立足點,創立了智慧哲學。他認為只有“自知”才能“勿過”。
人生最大的難題在于“自知”或者“知己”。故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當我無知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有知;只有當我有知的時候,才會深深地覺得自己無知。
人們往往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愛惜自己的特長、優勢和美名。當別人欣賞、稱許、贊美他們的時候,他們由衷地感到心靈的快感和滿足,也會對贊許者心生好感和心存感激。但是,如果他并不具備某種品質而受到別人贊譽時,他會深感別人的贊譽里面包含著譏諷、嘲笑和侮辱。因為只有當他感覺到自己已經具備某種品質而受到贊譽時,才會發自肺腑地開心。
人是有思想的社會性動物,是在別人的目光中成長起來的。俗話說:“旁觀者清。”人們都很在乎別人的目光、看法與評價。因為別人是自己的鏡子。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別人的形象、儀表和態度里面看到自己的形象、儀表和態度;另一方面,別人的看法、意見總是影響、動搖和改變我們的情緒、情感和意志。我們在家長、老師和同學們的夸獎中心生驕傲、快樂和滿足,并且不斷地成長進步。因此,別人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于自己往往是有益的參考。
但是別人的假心意往往誘導自我產生錯覺,做出錯誤的決策、評價。所以,對于別人的評價要學會掌握識別真假的能力,才不會因為誤解而產生誤判。
毛澤東曾經為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今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題寫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人要知人,必先自知;若能知己,方能知人。
(作者單位:湖南省教師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