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湘蓮
摘 要:作為語文學習必要手段之一的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有著其他活動無法取代的作用。語文教育要與時俱進,超越課堂,帶領學生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關鍵詞:閱讀教學;以讀代講;培養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5-0055-01
教師應當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以應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
一、從內到外,舉一反三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會抓文章的主要內容既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故宮》向人們展現了雄偉壯麗的故宮;《青花》向人們展現了獨樹一幟的青花瓷藝;《敦煌壁畫》一文向人們展現了巧奪天工的敦煌壁畫;《編鐘》向人們展現了神奇美麗的編鐘。這幾篇文章把讀者帶入一座輝煌的藝術殿堂。為了讓學生抓住文章特點,理解文章的內容,精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可向學生推薦一組課外的文章,如《扁鵲說病》《愛的詮釋》等,讓學生通過學習多種閱讀方法,小組討論、思考,發表自己的觀念,并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①段意合并法:各段大意之間加過渡詞語連成完整的話,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②要素串聯法:寫人敘事的文章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用詞語串聯起來。③課題擴充法: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我們要讀懂字面上表達的意思,把課題根據課文內容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
二、以讀代講,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教師應引導學生多側面、多層次地閱讀,體會內涵和意蘊,并把文章的內涵和意蘊變成自己的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其寫作方法。
讀什么?①讀重點詞句。體會關鍵詞句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竊讀記》一文中“餓狼”“貪婪”等詞眼,“貶詞褒用”,把林海音對知識的渴望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成了全文的中心句,“快樂”“懼怕”,更是把林海英竊讀時復雜而矛盾的心情表現到了極致。②讀重點內容。引導學生反復讀重要的詞句或章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③讀疑惑處。疑惑之處往往是作者的著力用筆之處,讓學生多讀,可以對課文了解得更深刻。
怎么讀?各種形式讀:范讀、默讀、引讀、自由讀、接讀、分角色讀,選擇讀、情境讀、配音讀、齊讀、小組讀、個別讀等等。如《校園交響詩》一文,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欣賞的章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然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用閱替教,掌握方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閱讀是一個長期而日積月累的過程,它對學生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學生在閱讀時一定要掌握方法,少走彎路。第一步:博覽。大量地讀,讀各種各樣的書,用略讀法選出適合自己讀的好書。第二步:通讀。把選出的好書從頭到尾讀一遍,了解大概的內容和文章的質量并進行比較。第三步:精選。在了解內容和質量的基礎上,選出最有價值的文章。第四步:細讀。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掌握中心思想,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學習作者表現中心思想的方法,解決怎樣寫等問題。
遇見好書,遇到佳詞美句時應學會記憶,積累素材,還要把它們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優美詞句并不是它本身美,而是要看用得恰當不恰當。“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使人獲得豐富的知識,具備良好的素養,塑造健康的人格,培養高雅的情趣。
參考文獻:
[1]黃育民.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5):199.
[2]王利峰.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