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 要:每個個體的成長都不可避免地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沖突。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沖突是消極行為,是破壞性因素,將“沖突”等同于“攻擊”,掩蓋了它的正向功能。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圍繞幼兒在混齡建構游戲中的沖突與成長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文章對一個典型案例展開分析,抓住了表達、規則、悅納、修復等關鍵要素,從支撐、視角、追尋、饜足四點闡述具體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沖突與成長;建構區游戲;幼兒混齡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5-0101-02
一、生活味,求索活動生本的“元氣”
幼兒的生活是活生生的、真實的,他們精力旺盛、元氣充沛,以自由、自主、自發的方式探索、交往。教師在面對幼兒沖突時,往往把重點放在避免和制止上。事實上,沖突是幼兒個體社會化飛躍發展的契機。
首先,幼兒沖突、爭執有利于兒童認知的“去自我中心”。爭執中幼兒體驗到自己作為不同于他人的獨立個體的存在,體驗到不同個體認識事物水平、角度的差異。其次,幼兒爭執促進幼兒行為規范的學習和社會品德行為的形成。最后,沖突提供給幼兒社會性問題解決技巧的練習機會。游戲是幼兒廣闊的天地,而混齡建構游戲為幼兒創造了一個更接近人類生活的真實環境,使幼兒有機會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從中獲得不同的角色意識。
二、兒童味,留心接好自然的 “地氣”
當幼兒在真實混齡活動中自由、自主、自發地活動,教師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的評價,沒有打斷幼兒的活動,這時才是真正的幼兒生活,充滿兒童趣味,更接近自然地氣。下面以一次中大班幼兒的“混齡建構游戲活動”為例進行探討。
(1)觀察目的:觀察幼兒與異齡同伴互動時的沖突行為表現,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以及捕捉幼兒與混齡同伴互動時的成長契機。
(2)觀察對象:楊××(c1),6歲零1個月; 包××(c2)5歲零2個月;潘××(c3)5歲零8天。(見觀察實錄)
(3)結果與分析: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互動主體間的一種排斥、矛盾、斗爭、抵觸的過程。本案例中的中大班幼兒沖突主要是因言語、意見分歧不同而迸發的情緒抵觸、表情抵觸,并沒有出現肢體沖突、物品沖突。對中大班幼兒來說,因為意見、言語不一致而產生情緒抵觸的現象是比較常見,既然如此,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幼兒在沖突中是否成長了呢?

從上面的表格來看,三名幼兒在本次活動中幾乎是沒有任何成長。關于規則、任務意識,對大班的c1小朋友來說,從游戲開始到結束絲毫沒看見作用,至于他對“建構任務是什么”早已拋在腦后。當c1與c2意見不一致時,c1最先想到的是為自己辯解而沒有傾聽、悅納他人的意見。當原計劃建構任務不能完成時,c1也沒有想辦法解決所遇到的困難。中班的c2小朋友發現c1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雖然沒有言語,但是看得出是有抵觸情緒的,最后也沒有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案例中的幼兒在沖突中都沒有得到相應的成長。
三、生命味,風骨師者育人的“底氣”
什么是生命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幼兒生命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關注幼兒的教育質量,自然會促進兒童生命質量的提高。教師懷有怎樣的兒童觀、怎樣的教育立場,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只有會聽、會看、會分析、能行動,當幼兒有獨特的想法時,教師才能靈活地捕捉、追問、推進,形成有“深度”的對話,再采取常見的教育策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討論與建議
(一)支撐,不僅僅停留在本能上——讓“沖突成長”無限延展
在“新西蘭的學習故事”中,刻畫了有能力的幼兒的模樣,教師要使幼兒成為一個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而不單單是停留在幼兒本能的興趣和需要上。如幼兒是否能在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情境中顯示自己的能力,是否知道如何去獲得理解、信任和支持。案例中的包××看著自己的作品被帶領人楊××拆掉,也沒試圖在這樣充滿挑戰性的情境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包××在后來的活動中,也沒有試圖爭取機會去獲得同伴的理解、支持,而是默默地“接受”了。所以,本次游戲楊××和包××只停留在自己本能的興趣和需要上,沒有發展自己的特別經驗。這時,教師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對楊××和包××的行為表現出驚訝、興趣、質疑以及采用肢體性的語言,及時捕捉幼兒“拋過來的球”,而不只是簡單地發問。教師要有識別幼兒行為的能力并及時回應幼兒,才能使幼兒在沖突中學會成長。
(二)視角,在視野中慢慢成長——讓“沖突成長”多元立體
成尚榮在《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中指出:“教育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所謂兒童立場是教育的全過程要從兒童視角出發,這是教育者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兒童是否健康、和諧地成長。案例中的幾個細節透露教師在兒童心目中的形象,當楊××發現教師巡視回來了,立刻一骨碌爬起來為自己辯解。可見,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師幼關系是比較緊張的,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是令人畏懼的,教師是居高臨下的,所以導致了教師永遠不能以“兒童視角”來看待兒童、理解兒童。教師應試著將注意力轉變為關注幼兒的體驗狀況、直接感知、實際操作以及多種形式的表達,并清醒地認識到要尊重幼兒,關注幼兒主動探索發現的方法,關注幼兒的情感和態度,這才是真正的兒童視角。
(三)追尋,教育真諦的“觀光者” ——讓“沖突成長”觸手可及
潘××和包××差不多一樣大,是一個年齡段,但潘××在整個活動中幾乎沒有任何言語和表情,只是默默地活動著,似乎他在整個活動中可有可無。社會學家鮑曼曾指出:“人類社會中有兩種人,一種是‘觀光者,另一種是‘流浪者。”同在旅途中,觀光者是因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而流浪者是因為無家可歸,迫不得已而出行。不同的出發點,導致了兩種人人生性質的不同。觀光者有家、有目的、有需求和想法,旅行是一種享受和自由;而流浪者無家,無目標、無需求和想法,只能隨波逐流。試想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兒童呢?使幼兒有安全感地探索、迎接各種新事物,發現他們的美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諦。追求教育的真諦,讓“沖突成長”觸手可及。
(四)饜足,幼兒關鍵心理需要 ?——讓“沖突成長”情深意濃
案例中我們看到楊××總是喜歡模仿“打槍”,與其說他在亂搞,不如說他在社會性發展方面的某些關鍵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角色游戲對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每次模仿都能帶給他很強的愉悅感。日常生活中楊××因為不能遵守規則總是成為那個不被允許的幼兒,所以他對新體驗的心理需求更濃郁。包××的關鍵心理需求是幽默感,受父母的個體元情緒特質、家庭氛圍的影響,包××不太愛表達、不茍言笑,這也正是他喜歡和楊××結伴游戲的原因,因為楊××能滿足他對幽默感的需求。案例中,雖然我們看到楊××無計劃、無組織,但是他始終沒有停止幽默性的語言,如“包、包、包子,你看好我的這個積木......”“我們的槍支,這里面有1588發子彈,一槍可以打敗1588個壞蛋!”,說完立刻倒地被“擊中”,這些都滿足了包××對幽默感的需要。作為教師,我們只能盡量創造條件來滿足幼兒的這些關鍵心理需求。饜足幼兒,讓“沖突成長”情深意濃。如果在敏感期,幼兒的這些關鍵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后期他會努力尋找各種方式“彌補”。
五、結語
沖突是幼兒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的互動形態。幼兒在互動中發生沖突,在解決各種狀況中彼此了解和包容。因此,“沖突”就像是座階梯,能幫助幼兒在成長的道路中通往成熟。而混齡游園活動恰好為“這座階梯”提供了豐厚的載體,幼兒在沖突中學會成長。 努力讓每個幼兒的個性都得到充分而和諧的發展,是我們教育的宗旨。
參考文獻:
[1]蔡春美,洪福財,等.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13.
[2]葛曉英.混齡教育的探索與實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林玉萍.建構區活動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