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澤堂
(山西省稷山縣中醫院,山西 運城043200)
腦出血是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的一種高風險急癥,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1],而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的誘發因素.近年來,高血壓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已經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受傳統觀念影響,高血壓病患者早期很難做到及時控制和按時吃藥,明顯增加了高血壓病發展為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概率,且由于對該病的知識儲備不足導致無法及時就診,延誤病情,給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治療帶來不良影響.現代研究表明,腦出血治療效果與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 1(HMGB1)和腦鈉肽(BNP)水平有相關性[2-3].通竅活血湯是針對頭面部活血散結的中醫經典方劑,主要用于疏散頭面部瘀血.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竅活血湯治療,觀察臨床各指標的改善情況,探討通竅活血湯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功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稷山縣中醫院內科就診的15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9例.對照組男41例,女38例;年齡40~79歲,平均(52.47±11.26)歲;高血壓病病程4~19年,平均(11.53±2.99)年;出血部位:基底節區54例,下丘腦25例;出血量3~28 m L,平均(18.3±5.4)m L.觀察組男39例,女40例;年齡39~78歲,平均(54.56±9.35)歲;高血壓病病程3~19年,平均(10.16±3.35)年;出血部位:基底節區52例,下丘腦27例;出血量4~29 m L,平均(17.9±5.1)m 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發病至入院時間≤24 h;血腫體積<30 m L;經CT或MRI等影像學診斷確診.
1.3 排除標準 年齡>80歲者;近期有激素治療病史者;有嚴重心、肝病史者;無自主意識且家屬不配合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綜合治療.給予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控制在140/90 mm Hg(1 kPa=7.5 mm Hg),脫水降低顱內壓,止痛、營養神經.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通竅活血湯治療.方藥組成:赤芍15 g,川芎12 g,桃仁9 g,紅花9 g,紅棗3個,鮮姜3片,麝香0.03 g(絹包).上藥除麝香外,加水沒過浸泡30 min,煎藥機定時40 min煎好裝袋,每袋200 m L,早晚飯后沖麝香服用.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血液指標:檢測靜脈血HMGB1、BNP水平情況,均于患者入院時和療程結束后抽取上臂靜脈血2 m L分裝為2份,一份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HMGB1水平,一份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出BNP水平,并進行記錄;②血腫體積變化情況:采用多田公式[5]計算治療前及治療后1、2周的血腫體積、總占位效應體積,腦內、硬膜外血腫出血量(m L)=病灶最大層面長×寬×層間距×病灶層數×0.5(cm3),腦水腫體積=總占位效應體積-血腫體積;③神經功能指標:分別于入院前及治療后1、2周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神經功能評定,采用人工計分法,最高42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說明神經損害程度越高,信度系數0.895,校度系數為0.851.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神經功能評分減少91%~100%;顯效:神經功能評分減少46%~90%為;有效:神經功能評分減少19%~45%;無效:神經功能評分減少≤18%.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計量資料采用Ridit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靜脈血HMGB1、BN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靜脈血HMGB1、BN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靜脈血HMGB1、BNP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靜脈血HMGB1、BN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 1及腦鈉肽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 1及腦鈉肽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HMGB1(pg/mL)BNP(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9 78.41±7.40 35.92±4.09△▲ 448.43±50.24 206.93±20.58△▲對照組 79 78.39±7.59 46.73±4.91△ 446.22±51.01 267.54±20.44△
(2)血腫體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腫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后血腫體積均小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血腫體積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2周后血腫體積比較(mL,±s)

表2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2周后血腫體積比較(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觀察組 79 25.91±3.40 12.32±1.60△▲ 6.13±1.32△▲對照組 79 25.89±3.59 19.77±1.78△ 7.52±1.65△
(3)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觀察組 79 22.98±6.23 15.41±5.40△▲ 10.43±5.24△▲對照組 79 21.09±7.34 18.39±5.59△ 14.22±5.01△
(4)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由于血壓長期高于正常值而導致腦部微血管在壓力作用下逐漸產生玻璃樣或纖維樣變性,以致血管壁質地變脆,無法承受血壓較大波動,在受到外界猛烈的刺激后突發微血管破裂,從而引起顱內出血,壓迫腦神經組織,并引發一系列血管神經病理生理癥狀的疾病[5].目前臨床除極危重有生命危險者外,均采用甘露醇等脫水劑以降低血壓,促進出血重吸收,進行理療、保護神經等保守治療,但療效不甚理想,且療程過長導致患者身體無法耐受[6],產生其他并發癥,因此較多學者從中醫角度尋求新的治療思路.高血壓病屬于中醫“眩暈”范疇,而腦出血則與中風相關,根本病因是機體臟腑功能陰陽失調,導致血脈失約外溢.脈外之血屬中醫“瘀血”范疇,疾病發展初期以化解瘀血為主,故選用專注于頭面瘀血的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在疾病相關指標中,BNP為臨床最常用于觀察血壓自穩平衡的指標,可以有效反應機體對血壓的調控能力;HMBG-1是在缺血缺氧狀態下才會大量出現在血漿中的巨噬細胞核蛋白,結合直觀的腦部血腫體積數值,可以更加敏感地反應機體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
中醫認為,中風為濁邪閉阻于頭面,需用芳香開竅之劑打開閉阻的血絡,透邪外出,而溢出脈外之血停滯于腦竅形成瘀血壓迫腦府.通竅活血湯藥物包括赤芍、川芎、桃仁、麝香、紅花等.麝香作為芳香開竅代表藥,廣泛應用于各類頭面部脈絡受阻疾病的治療,如頭痛、中風等;麝香能夠興奮神經系統,促進血腫的吸收,恢復神經功能[7].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均為活血代表藥.紅花能疏通堵塞血管,有效促進血腫吸收,紅花注射液常應用于臨床腦出血的治療中,辛偉等[8]研究證明,黃芪聯合紅花注射液能有效減少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顱內血腫體積;從紅花中提取的紅花黃色素在腦出血大鼠的實驗中證實,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李金庫等[9]研究證明,紅花黃色素能夠有效降低腦出血大鼠腦組織周圍的TNF-α含量和血清CPR含量,并能明顯降低腦水腫的體積.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竅活血湯在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時不僅能明顯促進血腫的重吸收,還能降低HMGB1、BNP水平及NIHSS評分,保護和促進神經恢復,值得臨床進行推廣.張國慶等[10]在治療出血性中風時也曾使用該方,證實通竅活血湯較常規西醫治療能夠更好地改善出血性中風恢復期瘀血阻絡證患者的臨床癥狀,然而考慮到活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出血,因此臨床上把握運用時機和藥物的用量必須謹慎,時刻觀察預防危險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