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梅
(山西省交城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030500)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從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1],該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是目前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前者較為多見,占70%~80%.中風先兆指中風發病前出現的頭暈、頭痛、嗜睡、肢體麻木、短暫性意識喪失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可作為中風發作的報警信號,若能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疾病進一步發展,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中風的發生,對預防中風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交城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51~83歲,平均(62.98±7.43)歲.觀察組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57~85歲,平均(60.05±7.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中關于中風先兆的診斷標準[2];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3]:自汗、心悸、面色蒼白,倦怠嗜臥,肢體癱軟,氣短乏力,兼有眩暈耳鳴.舌質暗淡、舌苔薄白、舌背脈絡青紫瘀腫,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年齡>40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5~36分;臨床資料齊全;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并自愿配合.
1.4 排除標準 肺炎、腦炎、敗血癥等急慢性感染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伴有影響藥物吸收疾病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影響研究的基礎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對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患者,及時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并進行降壓、降糖、降脂處理;對出現頭暈、目眩、耳鳴、眼前發黑、吐字不清等椎基底供血不足、腦缺血癥狀的患者,及時進行溶栓、抗凝、改善腦循環等藥物治療.連續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 g,桂枝15 g,白芍15 g,川芎12 g,當歸12 g,桃仁10 g,紅花10 g,茯苓10 g,全蝎5 g,僵蠶5 g,甘草片5 g.隨癥加減:偏身麻木者加膽南星15 g,芥子10 g;頭暈目眩者加天麻10 g,菊花12 g,柴胡24 g;語言不利者加遠志10 g,郁金10 g,石菖蒲12 g;口舌斜甚者僵蠶加至12 g,全蝎加至9 g;肢體力弱甚者加黨參片15 g,白術12 g;大便秘結者當歸加至15 g,桃仁加至12 g.上述諸藥水煎服,每次200 m L,每日3次,飯后30 min服用.連續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腦血管阻力、平均血流量等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及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風病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及臨床癥狀與中醫證候積分(言語謇澀、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等)改善程度.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0%,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為70%~89%,日常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為30%~69%,能完成簡單日常生活行為;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陪護.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證候積分-治療后證候積分)/治療前證候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腦血管阻力、平均血流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腦血管阻力、平均血流量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腦血管阻力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治療前后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s)

表1 兩組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治療前后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平均血流速度(cm/s)腦血管阻力[kPa/(s·m)]平均血流量(m L/s)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5.47±1.27 23.01±1.04△▲1 939.34±26.74 1 638.47±31.49△▲9.31±1.21 13.32±1.35△▲對照組 60 15.34±1.14 19.38±1.16△1 941.38±22.54 1 745.81±23.13△9.24±1.36 10.14±1.32△
(2)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C、TG、HDL-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 TC、TG、HDL-C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 TC、TG均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表2 兩組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TC TG H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6.99±1.08 4.73±1.15△▲2.53±0.57 1.25±0.62△▲1.13±0.29 1.61±0.36△▲對照組 60 6.91±1.03 5.27±1.24△2.50±0.43 1.81±0.78△1.11±0.26 1.25±0.21△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改變,中風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已成為城鄉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5],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中醫將中風歸于“仆擊”“類中”“偏枯”等范疇[6],常伴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治療難度大,具有極高的疾病致殘率、致死率.中風先兆是一組臨床綜合征,可分為肝陽上亢、痰濕內生、腎精不足、氣虛血瘀4種證型,臨床以氣虛血瘀型最為常見.中醫認為,陰陽失調,肝陽化風,氣血逆亂而直沖犯腦是中風先兆的基本病機[7],亦有部分學者認為中風先兆是由五臟虧虛,脈絡瘀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瘀或痰瘀滯于腦竅引起.
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方中黃芪補氣固表,氣旺血行;桂枝益氣通經,溫陽和血;白芍補血養血,斂陰柔肝;川芎袪瘀通絡,行氣開郁;當歸引血歸經,生血養血;茯苓滲濕利水,寧心安神;桃仁、紅花可活血化瘀;全蝎、僵蠶具有化痰散結、袪風通絡、息風止痛的功效;甘草養血和營,調和諸藥,具有加強升降相協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補氣、化瘀通絡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不僅具有降壓、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廣泛性抗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亦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大腦血管,增加大腦血流量,改善大腦微循環[8].同時,黃芪中的黃芪甲苷具有缺血保護性作用,可增強腦細胞的耐缺氧能力及修復能力.川芎主要有效成分為川芎嗪,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預防血栓形成.有學者研究發現,川芎嗪可透過血腦屏障,誘導神經元前體細胞向缺血的皮質處遷移,改善腦部缺血狀態,促進腦功能恢復,抑制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聚集[9].紅花、桃仁均為活血化瘀的經典藥物,常配伍使用,具有抗凝、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及抑制血栓再形成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HDL-C水平、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TC水平、TG水平、腦血管阻力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可改善中風先兆患者癥狀,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提高腦血管微循環,與高娜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中風先兆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調節血脂水平,進而降低中風的發生風險,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樣本數量有限,其確切影響有待進一步加大樣本量擴大范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