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霞,孫琳琳,龐 聰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廣東 湛江52401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是由動脈粥樣斑塊破裂或糜爛,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痙攣及遠端血管栓塞導致的一組臨床癥狀群[1-2].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可及時重建血運,減少心肌缺血壞死范圍,但研究發現PCI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肌及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同時引起非特異性的血管、細胞炎癥反應,導致再發心絞痛.根據再發心絞痛的臨床特征,將其歸于中醫“胸痹”“心痛”范疇[3],現代眾多醫家通過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匹配矩陣、二值多元Logistic分析等研究發現,PCI術后再發心絞痛以氣虛血瘀證較為常見[4-8],故臨床治療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為主.本研究在PCI術后再發心絞痛西醫基礎治療上,觀察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聯合銀杏內酯注射液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2018年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80例PCI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1~80歲,平均(73.89±3.05)歲;平均病程(13.63±10.36)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5~80歲,平均(73.07±8.55)歲;平均病程(12.63±7.3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內科分冊》[9]及2015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與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相關指南進行診斷.①臨床發作特點:運動或自發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緩解.②心電圖表現:胸痛發作時相鄰兩個或兩個以上導聯心電圖ST段壓低或抬高>0.1 mV,或T波倒置>0.2 m V,胸痛緩解后ST-T變化可恢復.③實驗室指標:心肌損傷標記物不升高或未達到心肌梗死診斷水平.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中醫證候辨證規范及分布規律研究》[10]《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中胸痹心痛的診斷標準:以胸悶胸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平臥為主要表現,輕者表現為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可見胸痛徹背,背痛徹心.
1.3 納入標準 PCI術成功,且術后再發心絞痛癥狀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術后持續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腸溶片、他汀類藥物等常規西藥;自愿參與本研究并能合作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35~75歲,不限男女.
1.4 排除標準 PCI手術失敗者;術后未口服常規西藥治療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影響血流動力學疾病,如高血壓危象、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LVEF<45%)、重度心律失常及嚴重器質性心臟病者;有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等嚴重原發病者;腫瘤等惡病質者;依從性較差,隨訪性小者;合并嚴重肝腦疾病、嚴重傳染病、精神病者.若樣本選擇時正接受藥物治療,經洗脫期后符合納入標準,不視為排除病例.
1.5 退出脫落標準 未按規定實施干預措施,無法評定療效者;有嚴重不良反應(納入不良反應統計)、并發癥、特殊生理變化等難以繼續治療者;使用影響療效藥物者.退出或脫落病例按退出/脫落時療效納入療效評定.本研究觀察期間無退出或脫落病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低鹽、低脂飲食,PCI后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即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他汀類降脂藥物等,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患者可以同時合用降糖藥及降壓藥物等.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兩周.
2.1 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銀杏內酯注射液(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10035)4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溶液100 m 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天津天士力之驕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60463)1.3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溶液100 m L,靜脈滴注,每日1次.
3.1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等.
3.2 療效評定標準 ①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指導原則》相關標準進行評定[12].顯效:心絞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每周發作≤2次),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有效:心絞痛改善1度,即重度變中度,中度變輕度,輕度有明顯減輕而未達顯效標準,硝酸甘油減用1/2以上,或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及2級;無效:心絞痛和硝酸甘油用量無改變或雖有所減少但未達到改善程度,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13].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較前降低,治療后回升0.05 m 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加重: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 V以上,主要導聯倒置的T波加深(達25%以
上)或直立T波變平坦,平坦T波變倒置,以及出現異位心律、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或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心絞痛發作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發作頻率(次/周)持續時間(min/次)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7.56±1.48 2.94±1.22△▲ 3.69±1.17△ 2.08±0.84△▲對照組 40 7.25±1.65 5.33±1.45△ 3.78±1.10△ 3.31±0.98△
(2)心絞痛療效比較 觀察組心絞痛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療效比較(例)
(3)心電圖療效比較 觀察組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例)
冠心病指心臟發生缺血、缺氧、壞死而導致心肌損傷的一組心臟急性病[14],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及壓力的增加,冠心病發病率及死亡率逐漸升高,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快速升高,并呈年輕化趨勢,研究發現以40歲為臨界點其遞增趨勢近似指數關系[15].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療方案為PCI,可顯著改善患者心臟供血情況,及時開通閉塞的血管,明顯提升患者生存率,但PCI術后再狹窄(RS)、胸悶痛、心悸、心慌等癥狀困擾著PCI術后患者[16-17].即使及時按照指南給予最優化的藥物治療,部分癥狀仍然無法消除,因此,中西醫結合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銀杏內酯注射液是從銀杏葉中提取的倍半萜內酯和二萜內酯,研究發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發生炎癥的重要介質之一[18].而銀杏內酯中的成分可以有效抑制PAF受體活性,是天然的PAF受體拮抗劑,可以有效抗血小板聚集[18-20].中醫認為,銀杏內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心血瘀阻的胸痹心痛效果顯著.
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是由通過現代專業技術從紅參、麥冬、五味子中提取的人參皂苷、五味子素、麥冬黃酮、麥冬皂苷與輔料葡甲胺、甘露醇組成,具有益氣養陰、復脈生津的作用[21].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這些有效成分能夠促進兒茶酚胺釋放,促進Na+與Ca2+在細胞內外的交換,降低心肌細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進一步激發垂體-腎上腺素系統,降低二酯酶(PDEs)的活性,加強心臟收縮力度,升高血壓,達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目的,最終改善血液微循環,降低冠心病發生意外事件的危險性[22].同時在長期毒性試驗研究過程中未發現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有明顯的毒性反應[23-24].
PCI術后患者因正氣受損,導致再發胸悶胸痛、心悸、心慌,冷汗,肢體乏力不適等并發癥.在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聯合銀杏內酯注射液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可以有效改善PCI術后患者再發心絞痛的程度,明顯減少患者心絞痛發作頻次、持續時間,改善心電圖的ST-T缺血情況,且用藥方便.因此,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聯合銀杏內酯注射液在治療PCI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