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
摘 要:國家獎助學金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們成長成才。然而,部分民辦高校由于缺乏對獲獎助學金學生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使得獎助學金的導向和育人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本文就民辦高校的特點,具體分析了獎助學金發放后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研究對策,對高校加強獲獎助學金學生后期管理與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 獎助學金發放 管理 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前言
《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受助學生超過9800萬人次,增幅2.2%,資助金額超過2000億元,增幅超8%。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學生資助的投入達到了空前的力度,資助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國家獎助學金的設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關懷,在這里有著許多隱藏的教育的成分,對學生良好的品行和正確的人生觀的形成能起到正面的作用。獎助學金的評定和發放工作歷來都是學校學生工作的重頭戲,然而,隨著近年來獎助學金力度的空前加大,各高校受資助的人數也逐漸增多,因此對于學生獎助學金的管理特別是發放后的管理也出現了一些突出性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獎助學金發放后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1.民辦高校辦學起步較晚,管理水平相比于公辦學校有比較明顯的差距
據筆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把資助資金發放完畢后,就全面停止了當年的國家獎助學金工作,忽略了對獲獎獲助學生的有效跟蹤,從而使得國家獎助學金獲得者的榜樣模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特別是助學金,由于它并不需要作出太多努力只需辦理相關證明就能申請到,因此,當評選完畢和資金到位之后,學校就會向學生下發助學金。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使他們覺得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形成錯誤的認識。這種認識使學生容易產生依賴的心理,意識不到助學金原本的激勵意義,違背了國家對學生資助的初衷。甚至滋生出等、靠、要的不良之風,為了拿助學金不惜使用各種造假、跑關系辦證明等問題,甚至會影響到助學金評定的整個環節。
2.部分獲獎獲助學生缺乏感恩之心,由于學生的功利性和攀比心理更強
這問題在民辦高校中更為突出,在筆者所在高校中,甚少見獲獎助學金學生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國家、學校和老師的感恩之情,他們只認為自己家庭經濟困難就該享受國家資助,能夠獲獎或獲助完全是自己爭取來的,跟其他人無關。還有些學生雖然他們一時想起自己應該有這種感恩的意識,卻沒有及時付之于行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這樣也使得部分學生感恩的意識逐漸淡化。
3.民辦高校大多數是B類院校,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較差
部分高校的學生獲得獎助學金后存在鋪張浪費或將國家助學金用于其他非正常渠道的現象,用于購買名牌衣服、名牌產品、請客吃飯等,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樹立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會使國家資助違背它根本的目的。
4.部分高校對獲獎學金學生的激勵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獎學金的評定上,過于注重完成事務性的工作,例如制度制定、下發文件通知、名額分配、學生申報、獎勵對象評定、公示、發放等工作,對后期宣傳工作不重視且形式過于簡單,從而使獎學金的激勵作用和榜樣示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獲獎助學金學生后期管理與教育對策研究
在大力實施精準資助的背景下,部分民辦高校原有的獎助學金管理辦法已經不再適用,高校要根據存在的問題及時更新相應的機制和辦法,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特別是對于獎助學金的發放管理機制。
1.民辦高校更要加強對獲獎助學金學生的管理,獎助學金工作不能發放完就停止,應當重視后期的管理與教育,前后期管理要齊抓
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不僅在評審國家獎助學金時對學生在曠課、違規違紀方面有嚴格的要求,更在評審完后要求獲獎助學金學生要簽不違紀、不曠課、不遲到、不早退等的承諾書,并在全校范圍內張榜公示,有違反則取消受獎受助資格。同樣,對于他們在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上也有嚴格要求,凡是要評選獎學金的都必須要參加校內公益活動,并將此作為一個硬性的條件,評審完后學校還會要求獲獎或獲助學生帶頭參加參與校內外公益志愿活動。此舉實施后,學生違紀、曠課的行為大大減少了,在校園參加公益活動的學生也逐漸增多,這很大程度上對獲獎助學金學生起到正面的管理和教育作用,以此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帶動校風學風建設。
2.高校應當建立對象變更機制,助學金評選出來后名單不能一直不變,應隨時根據其學習、表現情況,給予相應變更
助學金發放時間應當改為按月發放,以便輔導員及時有效管理。當然,變更工作同樣需要按照嚴格的程序。首先,應明確哪些情況助學金獲得者會被“警告”,哪些情況會將導致“終止”,哪些情況會被“追回受助金”;其次,對原受助學生進行變更處理前,應與學生本人核實相關情況,告知變更緣由,并予公示;最后,對于擬替換的受助對象,仍要參照起初申請程序,完整地履行認定申報流程。
3.助學金應當按月打到學生飯卡上,只能讓學生在校園消費,防止鋪張浪費現象和花在不必要的用途上
高校要建立獎助學金使用監督的機制,通過各種方式及時有效掌握學生受助資金的使用流向,在學生所在班級當中建立監督舉報機制,重視后期的考查工作。一是對于把資助金用于不正當用途的,要予以相應的處罰,屢教不改的要終止向其發放助學金。二是對于受助學生違反校規校紀,經警示無效的,停止發放助學金。若受到行政紀律處分的,還要追回已發放的助學金。
4.高校要充分發揮獎學金的激勵作用
高校大學生有著濃烈的情感色彩,他們有著強烈的被認同感,渴望得到社會的尊重和理解。獎學金不只是獎金的問題,它更是一種榮譽,這種榮譽滿足了大學生的要求。而這種要求一旦被滿足了就會使得學生容易產生自我認同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從而使其自覺發揮自身的激烈作用。因此,除了在校內要加大宣傳力度外,高校更應該要提供機會和平臺讓獲獎學金學生走出校園,走到社會來提高他們的影響力,充當宣傳大使以現身說法的形式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將勵志的精神和理想信念帶到千家萬戶。
5.高校要引導好受助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恩
當前高校在給受資助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不缺乏有感恩活動,但是這些感恩活動大多是由學校定的,大體的感恩環節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是遵照安排好的感恩活動的所有流程,這樣的感恩活動沒能深入學生的內心,學生沒能發自內心去進行感恩。感恩不應該只停留于形式,在讓學生表達感恩時學校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想到的方式進行感恩,例如可以寫感謝信,可以錄制感謝視頻,也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等等,只要是學生想到的,能夠真切表達學生感恩之情的方式都可以用來感恩。像這樣不拘于形式的感恩方式是發自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生在感恩活動中學會了用心感恩,深切體會到了感恩的快樂。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批評扶貧中出現的“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幫扶奔小康”現象。學生資助也是一樣,不允許“養懶漢”,不能將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當成“免費午餐”。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做好底線,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重視獎助學金發放后的管理與教育工作,既要加強管理又要善于引導,面對新形式下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要及時變更思路,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志,資助有起點但永沒終點。
參考文獻
[1]史晶璐.關于發揮國家獎助學金導向和育人功能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4(22).
[2]高勝敏.高職院校國家助學金發放后管理問題的思考[J].新課程·下旬.2015(6).
[3]唐根杰.當前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及解決路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