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芳
【內容摘要】縱觀各類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歷來是占有一席之地。雖篇幅最為短小,卻是語文教學中師生頗為“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古詩詞言簡意豐。這既是古詩詞的最大優勢,也是古詩詞的一個不小劣勢。言詞簡約勢必提供的輔助資料就少,因為差不多都省掉了;意蘊豐美,更勢必增加理解的難度。所謂時過境遷,古詩詞最少也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上千年,初中生才不過十來歲,受學識閱歷所限,要想拉進學生與古詩詞幾百年的時空距離,就必須得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助資料,老師得牽線搭橋。這個“媒人”,老師還是得當定了。也算是“師為媒”了。
當然,古詩詞,在背景資料方面提及較少,即便有也只是三言兩語。所以就必須淺意豐,卻是語言最為凝練,可以說是字字經得起推敲,頗有點“解”詩功夫在詩外的感覺。
因為,因為受學生學識閱歷所限,在學生的“此”和古詩詞的“彼”之間的距離是各不相同的。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就平添了不少阻難。需要假設的橋梁自然也就應因“詩”而宜,因“生”而宜了。
首先,當然是涉及重大歷史事件的古詩詞。這類古詩詞,貼有時代特殊的標簽,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避都避不開。
“彼此”距離最大的,首先應該就是時代背景強烈的傷時感時之作。這些詩詞,一般有著重大的歷史背景,一般牽扯到重大歷史事件,或特定的歷史范疇,這方面知識的匱乏必然就造成理解的障礙。這就需要適當的補充歷史資料,使學生理解起來有憑有據。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對安史之亂是必須得了解的,否則對“國破、烽火”和“有吏夜捉人”就難以理解。《泊秦淮》就需要簡單介紹唐朝后期的腐朽墮落,方能明白杜牧是在借古諷今的用心良苦。例如《觀滄海》如果沒有對曹操當時歷史背景的認識,單純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很難體會到曹操的雄心壯志和博大胸襟的。
其次,就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印有深深個人烙印的詩詞。這類詩詞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還是要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知人論世。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抒發對弟弟蘇轍的思念的,雖然升華為普天下的離人之思,但還是得了解一點兄弟二人的經歷。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二十三年棄置身”,就得了解一點劉禹錫的個人遭遇了。杜甫的《望岳》則明顯是少年人的壯志凌云。《武陵春》中就滲透著李清照個人的悲慘遭遇。《相見歡》也必須要了解一點李煜從帝王到囚徒的個人經歷,方能知曉他愁的緣由。《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再次,就是古詩詞中援引了各種各樣的典故,不為學生所知,需要援引資料,輔助理解。比方說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聞笛賦,爛柯人”,就必須借助背景資料。蘇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親射虎,看孫郎”,知曉了孫權親自挽弓馬前射虎的故事,勢必更能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則需了解魏尚的經歷,否則就難以體味蘇軾壯志未酬的愁苦。“西北望,射天狼”,則要聯系當時西北少數民族入侵的史實了,就更可見蘇軾要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了。《行路難(其一)》中理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就可輔助資料,知道姜太公釣魚和伊尹夢日邊的典故,委婉寫出李白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古詩詞都需要援引背景資料的。那些比較單純的寫景詩、詠物詩、哲理詩,相對來說就需要的少一些,甚至不需要借助背景資料。如《錢塘湖春行》、《西江月》、《詠鵝》、《過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就不太需要在補充什么特殊的背景資料。學生理解起來并沒有多少難度,就無需援引了。
教材上已經在預習提示和課下注釋中有所提及,卻并不全面,還是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
以上只是簡略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當然,有一點必須肯定,不管援引什么背景資料,都只能作為輔助,因為它姓“輔”,只是起輔助作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即可,切不可過多過濫,過猶不及。巧用還得適度用。
(作者單位:桓臺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