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蘭
近年來,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動,人文發展成為了小學教育中的載體,培養小學生養成正確的生成能力也成了廣大教育者的研究課題。從理論上分析,生成性教學是建立在彈性預設基礎之上的,通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調整教學活動,就目前而言,因為受到傳統因素的制約,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效率不容樂觀,為進一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還需要加強應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智慧學習環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為生成性教學奠定基礎與保障。
一、智慧學習環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需把握全局,從教學大綱、教學要求等方面入手,應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構建智慧型學習環境,并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態度營造學習情境,使其身臨其境,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為充分發揮出智慧學習環境的作用與價值,還需要做好學習結果的記錄工作,對于學生較為薄弱的環節重點講解,依托互聯網尋找豐富的學習資源,按照學生學習情況將全班同學劃分為多個小組,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本質上滿足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基于智慧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
1.? 豐富資源,做好預習導讀
從整體角度分析,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之前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要求將本節課的基本內容通過視頻、動畫、音頻、圖文等形式發送到學生的電子教材之中,讓學生自主預習,并通過預習對閱讀有大概的了解與認識,在開拓知識面的同時也能夠為接下來的閱讀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在學習《格列佛游記》的時候,語文教師便將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大人國、小人國、巴爾尼巴比等場景圖片發給學生,或采取視頻的方式選擇相呼應的片段,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觀看素材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印象,并在閱讀相應部分的時候能夠深度閱讀。此外,在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還需要將其背景加以總結,告知學生,讓學生咋閱讀中能夠結合當時英國的發展背景,從而實現全面閱讀。如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小人國,利立浦特黨派之間的斗爭其實折射的是英國兩個政黨之間的爾虞我詐,而利立浦特與鄰國發生的戰爭則指的是當時英國與法國所發動的連年戰爭。投通過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節約課堂教學實踐,還可以實現對文章內容的細化與深化,擴展學生的知識面。當然,語文教師還可以按照電子教材中所反饋的實際情況做好內容的調整,真正實現靈活性授課。
2.? 個性化閱讀,實施測試與測評
電子教材是當前教育體系中的“寵兒”,其意義與作用十分明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閱讀,并能夠與及時上傳到云數據之中,語文教師根據這一系列的數據做好統計與評價。同樣在學習《格列佛游記》的時候,在講解第三卷中對飛島五國進行了描述,也表現了作者對殖民統治階級的不滿,一般而言,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缺乏對事物的認識,所以在閱讀到這一部分時難以理解,只能通過學習,結合自己的認識有大概的認識。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語文教師則需嚴格按照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且也可以為接下來講解文章寫作手法奠定基礎,讓學生真正明白其中心思想。
3. 記錄過程,智能分析學生學習情況
毋庸置疑,電子教材下智慧學習環境能夠實現對學生閱讀習題的記錄與分析,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展現,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可根據結果針對性教學。比如在學習《魯賓遜漂流記》的時候,語文教師依據文章內容設置問題,然后讓學生閱讀后得到正確的答案,所設置的問題包括:《魯賓遜漂流記》主要講的是什么?該故事的人物是誰?通過課文主人公的一系列行為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從整體上分析,這幾個問題都是比較簡單的,并且部分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在閱閱讀之后自主分析與研究,得出答案,其電子教材自身的智能功能可以分析最終的結果,語文教師通過查閱電子教材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一目了然,從而針對性的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
4.? 應用工具,實現情感分享與交流
情感的分享與交流是小學生閱讀后的感悟,且通過情感分享與交流能夠加深學習印象,引發情感共鳴,對自身的寫作有所作用,真正深化課堂教學的生成,所以在新時期需要在智慧型環境下不斷拓展資源,應用工具,實現情感分享與交流。比如在學習《朝花夕拾》的時候,便可以應用電子教材,針對性的了解這一作品作者創作的背景,當時作者的情感,因為大多數學生對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不理解,對此語文教師可以選擇部分相關的影視片段,將這個時代的特點加以展現,經過電子教材的幫助,小學生能夠對這一作品的中心思想有所了解,甚至在深度閱讀中還能夠與魯迅先生形成情感的共鳴。與此同時,應用電子教材不僅可以為學生發送相關的教學材料,還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在閱讀中所存在的問題,真正打破時空所帶來的限制,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形成無縫連接,在不斷分享與實時交流中形成動態。
結語
總而言之,時代的發展下互聯網成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借助網絡技術積極打造智慧型教學環境能夠實現生成性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滿足新課改的基本要求,真正實現了科學技術與教學的相互整合。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