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文化具備悠久的歷史,同時傳統文化屬于中華民族人們智慧的結晶,在當前公共藝術設計工作的過程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能夠顯著提高公共藝術設計水平和設計質量,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得到良好的弘揚,一舉兩得。本文主要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公共藝術設計的應用研究,以供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公共藝術設計;領域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備悠久歷史,不僅僅是思想的結晶,而且通過傳統文化元素也可以讓人充分的了解歷史內涵,有利于現代人對于過去的歷史進行深入了解,在當前的公共藝術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顯著提高設計水平和設計質量。其中文化和傳統二者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關系,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也產生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這是我國獨一無二的財富,主要的傳統文化元素包括甲骨文、書法、篆刻、瓷器、陶器、民間剪紙等等。
一、提煉文化元素
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分析其本身包括諸多的元素,比如書法、篆刻、文房四寶、漢字、甲骨文、瓷器、刺繡、陶瓷。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在選擇傳統文化元素開展城市設計過程當中,需要相關設計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同時要肯下功夫,其中在城市發展的過程當中文化元素也會隨之發展而變化,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應當僅僅只是停留在文化元素的表面,更加應當彰顯文化元素深刻的思想和內涵,要在當前城市發展的過程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要促使傳統文化和城市發展能夠渾然一體,讓城市因為具備了傳統文化而獨具魅力和特點。對于每一個城市來講都往往會具有不同文化類型,不同的城市也存在著不同功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北京作為國家首都,本身屬于政治性城市,但是,上海屬于全國經濟領頭羊,是經濟中心,屬于經濟型城市。另外還有宗教性城市和旅游城市等等。對于每一個城市來講,具有獨特的文化標簽,需要相關的人士引起高度的重視。當前公共藝術建設的過程當中,對于傳統文化元素應當進行慎重的選擇,要求結合城市的經濟狀況、文化內涵等等,同時要用發展的眼光對于城市發展方向進行合理及科學的預測[1]。
二、廣場設計
對于當前城市來講其中需要高度重視廣場的作用,廣場就等同于城市的臉面,其中為了促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得到充分集中的體現,應當高度的重視城市廣場設計,一般情況,城市廣場區域面積都比較大,同時具備多個景觀相互勾結而成,例如山東濟南泉城廣場就具備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在狹長走廊之上鐫刻著山東的文人墨客以及文官武才肖像和文字,這樣能夠促使前往此地游覽的游客能夠全面的了解山東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讓景觀設計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充分地展現出來,受到了游客的一致的好評,廣受歡迎,值得其他城市加以借鑒[3]。
三、公共設計
在目前城市識別系統之中,公共設計屬于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一大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彰顯城市個性的重要的符號,通過合理及科學公共設計工作能夠給城市帶來活力以及生機,對于當前的城市公共設計來講,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當中,關鍵的是要和當地文化相互的結合起來,要保障公共設計科學性及合理性。其中成功有效的公共設計不僅僅要體現在繁華的都市表面,更加需要在都市當中添加藝術品,要讓繁華都市成為藝術殿堂,促使城市能夠成為藝術的名詞。針對于城市公共設計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要讓公共設計具有藝術感染力,而且要給市民營造良好氛圍,促使市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在目前針對于公共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的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要讓公共設計場所能夠成為文化旅游勝地,同時也應當成為景觀旅游勝地,這就需要城市藝術設計人員能夠進行合理及科學整體性規劃,要基于文化的前提之下針對公共藝術實現嚴格謹慎設計工作,進一步提高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水平和設計效果[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城市公共文化藝術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應當實現和傳統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這樣才能夠給公共藝術設計提供更多的動力,同時也可以實現公共藝術設計的大膽的革新和完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具備多種類型,比如書法、篆刻、文房四寶、漢字、甲骨文、瓷器、刺繡、陶瓷、建筑、傳統服飾等等,需要在當前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當中合理及科學的融入。提高公共藝術設計水平和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傅穎,趙斌,俞梅芳.地域文化背景下可移動自行車棚景觀創意設計與應用——以嘉興市為例[J].設計,2018,03:115-116.
[2]程狄.基于新媒體公眾平臺的交互性數字公共藝術設計與實踐——以中國畫為例[J].電視技術,2018,4209:130-133.
[3]董嬌.專業突出特色發展——關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民族美術教育”問題的專訪[J].中國民族美術,2017,04:86-89.
[4]王穎.論蒙古族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間室內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03:258-260.
作者簡介:鄒超榮(1978年1月-),湖南邵陽,講師,碩士研究生,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