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賢
摘要:藝術教育與創新能力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創新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長久以來,創新都對歷史發展發揮著推動作用,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人類社會取得突破的必備條件,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創新能力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論文首先對藝術教育與創新能力的概念內涵進行闡述,然后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內容三個方面對藝術教育的現狀展開分析,最后分別從培養創新氛圍、樹立創新意識、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三個層面討論了藝術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以其提高教育效率,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奮斗在教育前線的工作者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藝術教育;創新能力;培養
一、前言
藝術教育是人類社會獨有的文化現象,是人類追求美感,追求和諧,完善自身的方式體系。進入21世紀新時代后,不管是藝術設計還是整個社會,都需要大量的創新型新興人才。藝術教育與創新能力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創新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長久以來,創新都對歷史發展發揮著推動作用,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是人類社會取得突破的必備條件,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創新能力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創新是專門針對人的有創造性的系列活動,它綜合了人類的各種高級的活動與智慧,創新作為人的創造性活動,它體現著個體對目標對象的獨到的見解,并在此基礎上完成集成、組合、創造等操作。而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系統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也是藝術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在素質教育的整體體系中,藝術教育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多變靈活的教育方法與內容更使教育飽含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接受程度。
二、藝術教育與創新能力概念
(一)藝術教育的內涵
是指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統活動。一是狹義的“藝術教育”,也可稱為“專業藝術教育”,它通過系統的理論與技能的訓練,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各種藝術院系就是如此;二是廣義的“藝術教育”,也可稱為“公共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指通過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手段和內容,對人進行培養和熏陶,使人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與素質的審美活動。藝術教育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非功利性,他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升華,是對人文修養的充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格的完善。中國高校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和公共藝術教育。
(二)創新能力的內涵
現在針對創新能力的概念,理論界尚未有統一的界定。劉丹對創新能力下的定義是: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成果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更通俗地講,創新能力就是實現新設想的能力。很多人習慣性的用創新思維來對創新能力進行定義,他們認為只要掌握了創新的技能或方法就能具備較高的創造能力,并能得到可觀的成績。然而通過大量實踐可以證明,很多人盡管掌握了創新方法和技能,依舊很難投入創新狀態,更甚者。不能將創新能力體現在自身綜合素養中。國內部分學者提出,創新能力主要由非智力與智力兩類因素組成。其中智力因素包含有觀察力、想象力、辯證思維力等;非智力因素包含由創造欲、挑戰欲、進取性、意志力等。
三、藝術教育創造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教育觀念缺乏創造性
社會方面,社會大眾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不甚理性、客觀,認為藝術教育并非主流教育不用重視,也有很多父母逼迫孩子學某種藝術,忽略學生的個體興趣和身心發展特征,只是為了考取等級證書或具備某種才藝,完全不考慮藝術教育的真正價值與作用;學校方面,現在很多學校開設的藝術課程普遍將德育功能設為強調重點,學校在進行藝術教育時總是盡可能地挖掘藝術教育中隱含的教育與德育價值,而忽略了藝術本身的情感與內涵;師生方面,中國一直以來的藝術教育過分對其他學科進行參照,注重對藝術學科基礎理論的講解,顧慮了藝術自身蘊含的情感與價值,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喪失藝術學習的興趣,而創造力與興趣是保證學生藝術學習的必備因素。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造性
現在國內大部分學校的藝術教育教學方式比較落后,采用手段相對單一,比如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工具通常只有光盤、磁帶或手提錄音機,教學過程約僅僅是講授理論知識、教唱歌、聽音樂等。藝術教育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息息相關,但在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占用大部分時間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習慣性地將自己對某件藝術作品的理解詳盡道出,是學生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但留給學生探究領悟的時間少之又少。教師多用語言表達傳輸,學生幾乎沒有情感體驗的機會,違背了藝術教學的本質意義,直接造成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認識淺薄,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另外目前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是針對技能地練習,這種死板的學習模式會喪失藝術教育的靈活性,使藝術教育呆滯、沒有靈魂。
(三)教材內容缺乏創造性
目前國內藝術教育的教材相當細化,劃分明確,過分關注學科體系的邏輯性、嚴密性及合理性,但教學內容刻板單一、封閉不靈活,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缺乏創新的機會,國內的藝術教材中大多都是世界名作或民族作品,而對流行藝術字很少涉獵,無論是初級或高級的藝術教材都比較死板。世界名作與民族藝術都十分深奧、高雅,若想完全參透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素質,所以真正喜歡的學生很少。而流行藝術更加貼近生活,并且簡單易懂,受到很多藝術愛好者的追捧。所以針對目前藝術教學教材死板不靈活的現狀做出改變,可以適當地在教材中加入一些近年流行的、優秀的、有內涵的作品,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對藝術學習十分重要。
四、藝術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在藝術教育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素質教育早已提出,學校應注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但大多數教師還是將關注度集中在學生德與智上,并不重視學生“對美的感知”,因此藝術教育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藝術教育的教學效果,發揮藝術教育的教學功能,并在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比如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內涵深厚的題目引導學生自主想象,自己決定某個角度進行創作,不給學生硬性規定某些條款或限制,只需學生圍繞題目展開創作即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去參觀藝術館或者類似主題的畫展,學生可以在主題畫展或者藝術館中受到啟發。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及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自由思考,教師適當引導。這種模式不僅能使學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鍛煉,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個體意識對個體行為發揮著主導作用,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注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以音樂教學為例,老師除了講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外,還要關注學生的音樂情感和想象力,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理解,進而樹立他們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讓學生聽一些有名的樂曲,但是不對該樂曲展開更多的介紹,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情感表達內容進行深刻感受,讓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維對音樂的內容與情感展開想象,欣賞完音樂之后,鼓勵學生通過情境或舞蹈的方式將腦海中想象的畫面還原出來。盡管這種方式不方便老師掌握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情感思路,不利于教師按照學生的真實情況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但實踐表明,這種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創造力的提升。
(三)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體性
從根本上來看,創造性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個體性差,或者說是對事物的不同看法與理解。學生通過對藝術的獨到見解來激發自身的創造能力。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體會藝術作品的內涵與情感,所以在藝術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獨到的見解。比如在影視教學過程中,老師借助多媒體向同學展示了一段舞蹈,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看感受對藝術表達形式及藝術語言進行討論,若在討論時學生的看法或理解與視頻內容存在出入,老師不應該馬上給予否定態度,而是應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并引導他們朝著積極的方向探索。如此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
總的來說,創新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決定作用,但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決定因素,一直以來創造性人才都被社會所需要。而藝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論文首先對藝術教育與創新能力的概念內涵進行闡述,然后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內容三個方面對藝術教育的現狀展開分析,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然后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尊重學生個體性與獨到見解的前提下,將學生培養成有較好創造能力的新時代人才,以期優化藝術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為奮斗在教育前線的工作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茜茜.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作用[J].現代國企研究,2016(24):154.
[2]邵陸蕓.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陣地拓展研究--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為切入點[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08):34-38.
[3]葉穎博.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7,30(11):409+320.
[5]李璟瑤.公共藝術教育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升的作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8):19-21.
[6]趙以保.論多元化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創新[J].美與時代(上),2018(01):98-100.
[7]喻秋蘭,蔣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長沙大學學報,2018,32(01):141-144.
[8]田建國,周興迅.大學教育綜合[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9]嚴雪怕.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2,23(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