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泰文獻的研究和對傳承人的訪談,總結并對比這兩種同源異流的樂器在外形種類、音律與定調、用途、演奏技法與規范與傳習方式這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發現這兩種樂器在以上幾個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并略有不同,在技法和記譜方面有各自的特點。隨著宣府古樂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關心嘎啦撒這種少數民族樂器,和越來越多的當地學校開始學習。
關鍵詞:傣族嘎啦撒;泰國拉納;打擊樂
一、引言
傣族嘎啦撒和泰國拉納都屬于東南亞有調打擊樂器里面的一種,“嘎啦撒”和“拉納”皆為傣語和泰語譯音。打擊樂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樂器,出土于泰國南部馬來半島上的石琴是這種有調打擊樂最早的形式距今3000多年,傣族與泰民族有著同樣的民族文化,有許多相似的樂器,但是由于時間久遠又歸屬不同國家領導,音樂也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通過對比分析尋找他們的內在聯系以及不同的特色。
二、外形與種類
傣族嘎啦撒和泰國拉納都由琴鍵和底座組成,它們共同特點都是用長度不等的鋼片或者木片制作而成,每塊兒鋼片或木片在兩端打孔作為固定穿孔之用。然后用棉線把鋼片或者木片串聯起來。
從琴鍵的放置方法上來看有兩種,一種是將鍵盤兩端吊于底座的兩端凸起的木板上,另一種則是把琴鍵平鋪于底座上,但是傣族的鋼片琴的鋼片厚度并不統一。
泰國打擊樂拉納系列共有三種,而每一種都分為“馬荷里”風格和普通風格,第一種是船型下面有一個正方形的托配以21或22片硬木琴鍵叫作“拉納愛”翻譯成中文是中音拉納。第二種是盒子型配以18片鋼質琴鍵叫作“拉納雷”翻譯成中文是小拉納,還有一種船型不帶方形底托配以18片竹制琴鍵叫作“拉納通”翻譯成中文為低音拉納,這三種形狀的架子在拉納和嘎啦撒都有,而嘎啦撒也是船型有方底托配木琴鍵,船型不帶方形底托和盒子形都配鋼質琴鍵或銅質琴鍵,名字都叫嘎啦撒沒有區分。
船型的拉納和嘎啦撒木片琴,外形看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介于盒子和船型之間的嘎啦撒還有盒子型的嘎啦撒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外觀。但基本都是正方形的有的上面會加一些裝飾。在關于宣府古樂的其他論文中也都提到嘎啦撒這種樂器,但是翻譯成漢語都是鋼片琴,很顯然后者更具有傣族的民間風格在演出的應用中也更廣泛。
泰國拉納有兩種打槌,分為軟硬兩種,而傣族嘎啦撒有很多種打錘的形狀并不統一,但是槌的質感都是偏硬的,我猜測這可能與傣族人的審美偏好有關,他們喜歡清脆的音色,就像他們更喜歡鋼片的音色多一些。
三、音律與定調
自從九世王設定了泰國樂器的音律之后,大部分的有調打擊樂器定音就比較固定了。泰國音階是采用一種既不是七平均率,又不是普通的七聲音階但是又介于二者之間的一種音階由小全音和大半音組成。從聽感上來說xi和do之間的沒有半音的感覺,單Mi和Fa之間有明顯的半音感覺。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傣族當地有大量的漢族音樂家參與了傣族音樂的現代化改革,并對傣族樂器進行標準化的改革,以便傣族的樂器可以與漢族樂器甚至西洋樂器合奏進行更廣泛的音樂交流。所以傣族嘎啦撒現在基本使用的是正常的七聲音階,其中有些音符并不完全標準趨向于傣族音樂中的中立音。定調以C大調為主,演出常用調有F大調、降B大調、C大調、降D大調。
不論是泰國還是傣族,都有經歷了民族音樂的流行化演變,泰國政府為了保護宮廷音樂和宗教儀式音樂的中泰國風味,所以沿襲了傳統的定調,因為無法滿足流行音樂,民間還有另一套系統就像傣族音樂一樣越來越接近正常的七聲音階。
四、用途
嘎啦撒和拉納都是廣泛使用的樂器從宮廷到宗教再到民間它們在應用上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皇室音樂傣王吐司音樂對應泰國皇室禮儀音樂,這一類音樂在普通人看來是有一些神秘感的,屬于師徒之間的傳承不對外傳播;第二類是宗教佛教禮儀和佛教儀式,那么每逢佛教節日就會有樂隊演奏伴隨整個儀式過程;第三類是民間表演,民間表演包括民間舞曲、民歌以及民族流行歌曲,在民族節日中都少不了民族舞曲和民歌,那么不論是泰國還是西雙版納都是大力開發旅游的地區,那么旅游區的表演也是民間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泰國的旅游業呈現多種形式發展,而西雙版納則是主打民俗旅游,所以民族歌舞的表演相比泰國更為豐富。
五、演奏技法與規范
演奏技法也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他也是區分不同樂器特色的重要因素。
(一)坐姿盤腿坐于樂器前方是兩種樂器演奏中都會使用的坐姿,在傣族由于演奏場合多種多樣,民樂隊不僅在劇院演出也會常常去公園景區一類的小型演出場所,當不具備坐在地上的條件,有時也會有演奏者蹲著或坐于矮板凳上演奏。在泰國除了坐在地面演奏之外,新民樂的樂手也很喜歡將樂器放置在架子上站著演奏。
(二)持棒手法由于打槌手柄的長度不同,拉納和嘎啦撒持棒手法并不十分相,首先兩種持棒方式都是基于手柄作為手臂的延長線的原則,傣族嘎啦撒的持棒手法是將手柄攥于手心,四指彎曲,大指與食指第二關節捏緊,演奏時由小臂帶動手腕敲擊。而泰國拉納在演奏時,有要求用手柄的尾部抵住手腕,大指與中指第二關節捏緊,食指緊貼手柄,演奏時由小臂帶動手腕,再帶動指尖發力。
(三)八度同向演奏旋律,在西洋樂器的演奏中平行八度是和聲中的大忌但是在拉納和嘎啦撒這兩種民族打擊樂器中卻非常常用,這種演奏手法通常是在某一種樂器中常用,例如拉納就是在中音拉納中常用,而在傣族嘎啦撒中是盒子形鋼片琴多使用這種演奏手法,但是傣族樂手需要這種演奏手法時通常會在兩個打錘之間栓一個繩子,繩子拉平就正好是一個八度的距離。并非一首曲子從頭到尾都是八度同向,只是一種主要的旋律演奏手法。
(四)長延音,對長延音的處理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在一個琴鍵上輪流敲擊,另一種是在八度音上雙手輪流敲擊,要求速度一定要快而節奏穩定,能有音樂線條上的表現力。
六、傳習方法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個國家都是積極在保護并推廣,古時候的曲目都只能是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在每一次傳遞的過程中都會加上當時傳承者自己的想法,并帶著自己的再創作傳遞給學生。在古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是一對一傳承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得到老師所有曲目的資格,能有幸得到老師所有知識的學生一般都是接班人,這也是宮廷中最大的特點。
到現代傣族和泰國音樂人已經開始使用樂譜進行傳承教學,但例外的是泰國國家劇院樂團的樂手還是使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傳承的不僅是傳統樂曲和演奏技法,傳統的傳承方式也要傳承,這對演奏者的聽力的要求更加嚴格。
孟連文化工作隊的演員們在業余的時間會帶學生學習傳統樂器,同時也有樂隊的演奏員在縣里的小學教授嘎啦撒,傳承人薛文安先生也將這個樂器進行改進帶到昆明市的育紅小學,進行傳統樂器教學,并借助傳統樂器訓練音高感。在泰國也有相似的狀況。
“泰國”小學到高中的義務教育中,泰國樂器演奏是一門必修課,以培養興趣和了解古典音樂為目的,有的學校從小學開始學習拉納,也是為了培養傳統樂曲的音高,最晚從高中開始學習。很多大學有泰國古典音樂專業,泰國著名的馬希隆大學音樂學院開辦三年的大專學習,并有傳統樂器專業考級,為培養專門樂器的演奏人才。
七、結語
這兩種樂器在各個方面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少各自的特點,嘎啦撒在傣族地區自由發展呈現出民間樂器那種多種多樣的形態,似乎還處在不斷發展中的狀態,而泰國拉納由國家將樂器規范統一并定型,并保護泰國音樂本來的音律系統。
參考文獻:
[1]金紅.云南孟連傣族宣撫土司禮儀音樂調查與研究[D].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2]何普瓦.云南臨滄孟定傣族傳統古樂—“崗傣邦告”的個案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