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是我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概念,是指客觀物象經過主體加工后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本文以小提琴作品《苗嶺的早晨》為例,對作品的繪景寫意應用做初步的探究。音樂意象能力的形成不僅依托于表演者的高超器樂演奏技巧,也需要學生充分表現音樂的實質內涵,研究和探討在小提琴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意象能力。
關鍵詞:音樂意象;小提琴;苗嶺的早晨
一、現階段音樂意象的研究情況
(一)自我意象的形成與影響
自我意象是20世紀心理學的重要發現,自我意象對于個人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成功人士都會有一個良好的自我意象,他對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起著積極作用。所以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自我意象,達到良好學習的目的,使其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之中,在音樂學習中不斷得到提高。
(二)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法國的菲提斯對于音樂曾經有過一個精妙的結論:“音樂不僅觸動聽覺,而且激動心靈”。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基本特點是堅決反對元素分析,大量強調整體的運用。節奏、音高、音色等都作為音樂的元素而存在,但是當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我們的腦中意象的總是音樂的旋律。
(三)“音樂意象”的心理學研究
音樂意象是指對音樂信息進行理解、認知的一種表征形式,是音樂表象與音樂意義等融合的產物,是一種音樂創造性活動的心理圖像。
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音樂意象”的研究受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心理學的影響很大。
二、在小提琴作品《苗嶺的早晨》中使用“意象”教學
(一)旋律
苗族“飛歌”旋律明朗高亢,音符大起大落,多連續的上下跳進,常常給人以飛躍的感覺,節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幾個密集的音符后突然延長,展現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嶺上縱情呼喊的感覺。曲子的開始部分,飛歌往往是沒有前奏的,所以在《苗嶺的早晨》中直接開門見山地出現了飛歌旋律。
這里的意象教學可以使學生熟悉樂譜前先聽一下苗族的飛歌,熟悉飛歌的旋律進行,然后對樂譜進行熟練,采用打斷旋律的教學方式,演奏開頭兩個樂句,讓學生了解它,然后告知學生將要演奏幾個音符,并可能在任何地方停下來,之后要求學生去想象下一個音符,然后把想象的音符在琴上奏出來,極大的鍛煉了對旋律的認知程度。此教學方法參考了Seashore 在 1919 年制定的“兒童聽覺意象簡易測驗”。
(二)模仿
引子結束后,樂曲速度逐漸加快,利用各種泛音,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鋼琴伴奏配合鳥鳴的叫聲,就像在大山深處早晨的鳥鳴回蕩在山谷中。要求學生演奏這段旋律時注意觀察和聆聽大自然中的鳥叫聲,模仿鳥叫的特點,用小提琴的倚音和泛音手法來練習。此段旋律的節奏是自由的,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使其表現出最大程度的模仿鳥鳴,演奏出自己的特點,使聽眾仿佛置身于神秘莫測的大森林中,演奏者自己也用意象的方法來演奏,會使片段演奏的靈活很多。這一段看起來非常熱烈,是一種動態的描寫,但其實是想用鳥鳴的叫聲來襯托苗嶺早晨的寧靜,以動寫靜的意象手法,使聽眾無限遐想。
(三)氛圍渲染
《苗嶺的早晨》這首樂曲的中段描寫的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熱情的旋律融入逐漸加快的速度中,展現出苗嶺慢慢蘇醒的感覺。在鋼琴伴奏的帶動下,小提琴演奏出歡快的第一段主題;接著第二段旋律在中音區奏出,情緒活潑,富有跳躍性;在鋼琴伴奏一串刮奏之后,第三段主旋律在低音區奏出,粗獷雄渾,帶有勞動性的節奏特點。
這種對氛圍的渲染能使聽眾產生意象的聯想和想象,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時也應該如深入其境,首先在思想上受到音樂意象的感染,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塑造出強烈生動的藝術形象,這首曲子之中苗族的大自然清麗風景與演奏者心靈情感的對話,成為演奏的關鍵。
三、如何提高音樂意象能力
在演奏好一首樂曲之前,首先要了解樂曲的寫作年代以及歷史背景,特別是對于傳統的民族樂曲,往往一個題目就蘊含著深刻的內涵。表演者本人在實際演奏中需要有自己的體驗,在分析作品時更好地把握音樂語言,才能更好地詮釋曲子。
在臺上演奏時,需要將平時練習的音符轉換為內心的音響,使演奏技巧為作品表現而服務,這需要對樂曲做到最大程度的熟練,因為臺上有太多的因素導致發揮失常,平時要多做舞臺練習,以及利用音樂意象的練習方法來提高水平。
參考文獻:
[1]謝靜楊.音樂表演中的意境生成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5.
[2]張錦.談歌曲《苗嶺的早晨》中繪景寫意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5(01):148-149.
[3]閆娜.從音樂心理學角度看人的聽覺意象能力[J].黃河之聲,2014(12):43.
[4]李杰,鄭玉章.音樂意象認知研究綜述——基于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的視角[J].音樂創作,2011(01):174-176.
作者簡介:張甄,中國海洋大學,音樂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