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芬



摘要:19世紀的歐洲音樂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在當時的音樂之都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深刻影響了歌劇藝術的發展。作曲家J·馬斯內于1884年創作的歌劇《瑪儂》,將法國歌劇中的傳統創作手法同法國抒情歌劇的時尚創作技巧結合起來,整部歌劇的音樂高雅莊重,旋律優美線條流暢。筆者選擇馬斯內的歌劇《瑪儂》中女主人公瑪儂的一首女高音詠嘆調《再見,我們的小桌子》為研究對象,通過兩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演唱版本,對這首詠嘆調的演唱技術難點進行研究。
關鍵詞:馬斯內;瑪儂;詠嘆調;高音歌唱
一、作曲家馬斯內的歌劇創作
作曲家馬斯內(Jules mile Frédéric Massenet)1842年5月12日出生于法國蒙托德,1912年8月13日死于巴黎。在神劇、歌劇、舞劇、宗教音樂、管弦樂、鋼琴曲與藝術歌曲等體裁,他皆有涉獵,并被譽為“法蘭西的驕傲”。
在馬斯內的歌劇中出現了一系列女性的形象。她們大多嬌媚脆弱,是懺悔的沉淪者、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渴望擁有幸福家庭的人,她們在與資產階級的偽善斗爭中,被逼迫著放棄了希望、愛人、生命,皆以悲劇結局。馬斯內深刻而細膩地刻畫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并將她們變化的內心世界用動聽的旋律描繪出來,他善于刻畫女性角色,所以人們賦予了他“洞察女子心靈的詩人”之美稱。
二、《再見,我們的小桌子》劇情介紹
《瑪儂》是一部五幕歌劇,自1884年首演至1952年止,共上演了2000余場,由此可見這部歌劇的受歡迎的程度?!对僖姡覀兊男∽雷印罚ˋdieu,notre petite table),是女主人公瑪儂在第二幕中演唱的詠嘆調。在她和愛人格里歐居住的公寓里,面對他們共餐時使用的小飯桌,瑪儂思緒萬分。小桌子成了她傾訴的對象,她嘆息自己就要告別那雖清貧,但卻充滿甜蜜的愛情生活。為了描述主人公傷感苦澀的情感世界,伴奏音樂色彩簡單,更多地需要人聲在較弱的中聲區獨立完成音樂的表現力,因此對女高音的中聲區聲音的表現力提出了挑戰。
詠嘆調《再見,我們的小桌子》不同的演唱版本不少,如,美國女高音歌唱家貝克佛蕾·西爾斯、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雷娜塔·苔巴爾迪、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貝科以及美國女高音歌唱家蕾妮·弗雷明等等。筆者從這些版本中,選取了美國女高音歌唱家蕾妮·弗雷明、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貝科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演唱版本,來對歌曲的呼吸、語言、速度、力度等方面進行演唱研究。
三、兩個演唱版本的演唱分析
(一)蕾妮·弗萊明(Renée Fleming)演唱版本
筆者選用的是蕾妮·弗萊明在2009年圣彼得堡音樂會上的演唱片段。弗萊明在演唱時,將瑪儂對感情的糾結以及內心的痛苦表現得較為含蓄。弗萊明作為抒情女高音,聲音亦剛亦柔,能極好的把握聲音的力度,結合著她高貴的自身氣質和豐富的情感表現,使她塑造的瑪儂人物形象立體而豐滿。
在此版本中,有著強烈鮮明的弗萊明個性,旋律線條流暢自如,速度節奏遵照語言韻律,感情強烈、真實,強弱力度對比鮮明,氣息通暢飽滿,吐字清晰圓潤。由于是音樂會,她并沒有過多的肢體動作,更多的是用豐富的表情——痛苦、愛戀、期望、懷戀、絕望,把瑪儂的內心活動展現得自然而真實。
此曲的前半段宣敘部分表現了瑪儂對自己背叛愛情感到痛苦又對美好明天滿心期待。弗萊明伴隨緊張的弦樂演奏進入旋律,演唱時語氣十分堅定,力度經歷了f—mf—f—ff的變化過程,“Allons!Il le faut!”奠定了絕望的感情基調,猶如一聲無奈的嘆息,力度為f。隨后的一句推出一個小高潮音——小字二組的g2,緊接著跳到小字一組的g1。演唱這兩句話時,弗萊明在力度上做出較強的對比:在f的力度上唱出最高音g2 后聲音立即收回,用p的力度發出“Oh!oui(噢!是的)”。雖然譜面上“Oh!oui”前有十六分休止符,但弗萊明此處并沒有換氣,而是在“cest(就是)”前換氣,這種處理使悲傷之情更顯濃烈。(譜例1-1)
在第二段,12/8的拍子中,旋律更富抒情性。弗萊明此處并未按譜面規整的演唱,反而像朗誦一樣,單詞的輕重音音節十分明顯。第13~14、15小節的兩個句子,皆一氣呵成,即使作曲家給出八分休止符。(譜例1-2)
弗萊明在演唱時情緒層層推進,在跨度大的音程中聲音仍然很統一,她很多時候采用軟起音,讓情感更為內斂。
詠嘆調部分,由于這一部分旋律較為平緩,應用音域一直處于較低音區。弗萊明在演唱時加強氣息支持來表現持續的弱音,將瑪儂輕聲的呢喃完美展現出來,讓聽眾注意力更為集中。前三句“Adieu ,notre petite table(再見了,我們的小桌子)”,弗萊明在演唱它們時,時而悲傷時而微笑,將瑪儂回憶往事的甜蜜以及即將離去的悲傷自然地流露出來,令人動容。到達尾聲,同樣的一句“Adieu ,notre petite table(再見了,我們的小桌子)”弗萊明情緒轉變,此時力度由弱到強,語調低沉、語氣增強,特別強調的“Adieu”暗示了瑪儂的去意已決。
(二)安娜·奈瑞貝科(Anna Netrebko)演唱版本
筆者選用的是安娜·奈瑞貝科于2012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同Piotr Beczala共演歌劇《瑪儂》的片段。因為是歌劇演出,相比弗萊明音樂會版本首先最大的不同是奈瑞貝科的表演更為夸張,較多的肢體動作使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情感的表達更為生動。相較于弗萊明端莊形象,奈瑞貝科塑造的人物形象則多了一絲年輕女孩的活潑大方感。
在宣敘調部分,奈瑞貝科演唱稍快一些,在力度處理上與弗萊明相同,并且奈瑞貝科自身偏暗的抒情音色使音樂聽上去更為失落、低沉。在節奏以及換氣的處理上,奈瑞貝科完全遵照譜面,如在第5~6小節之間、13~14小節之間(見譜例3-1、3-2)。第10小節2個non的處理也不同于弗萊明,弗萊明并沒有換氣,而且是慢慢將音高滑到f 2 ,感情上更多地表現出無奈之情;而奈瑞貝科選擇了換氣,并直接達到f 2 ,力度作漸強,帶有深深的自責。(譜例1-3)
在第15~17小節,歌詞為“Manon!Manon,tu seras reine,Reine par la beauté!(瑪儂!你將成為皇后,美麗的皇后?。贝颂幧晕⒓涌炝怂俣龋Χ纫仓饾u加強,在達到全曲的最高潮降b 2時,奈瑞貝科的演唱更為奔放和自信。緊接著第18~19小節的低喃“Je ne suis que faiblesse(我很懦弱)”突然放慢速度,并采用pp的力度,一下從幻想拉回現實。(見譜例1-4)
詠嘆調部分,奈瑞貝科的演唱更像是在訴說,雖然沒有像弗萊明那樣使用哭腔,強弱的對比也不強,但是她結合語言特點的斷句、充足的氣息支持和精彩生動的表演,感情的表達同樣牽動著觀眾的心,讓人們不自主地跟著劇情所表達的情感線索走。所以說,兩人都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和表達了人物情感。
四、結語
通過分析,筆者總結了演唱詠嘆調《再見,我們的小桌子》應該注意的問題是:
(一)整首詠嘆調主基調是悲傷的,力度對比明顯,轉變較多,因此演唱時一定要注意情緒的把握,要求演唱者音色統一、連貫。
(二)宣敘調部分的激昂與詠嘆調部分的低沉應在音量與情感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聲區的轉換應自然統一。
(三)由于歌曲旋律的應用音域一直處于較低音區,演唱者必須合理的使用中聲區,從色彩、速度、音色對比等多方面入手來豐富聲音的表現力。
(四)宣敘調演唱時節奏雖然帶有一定隨意性,但演唱者還是得嚴格遵照樂譜譜面,同時根據錄音用心去體會各個歌唱家的表現方式,切忌按照個人主觀意圖去隨意地進行二度創作,進而改變作曲家的意圖。
總而言之,我們要想唱好一部作品,不能僅僅靠歌唱家的演唱來模仿學習,更需要我們深入了解作品,了解作曲家,通過不同的歌唱家的演唱汲取不同的藝術營養,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術、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肖云濤.美麗的并蒂蓮——《瑪儂》與《瑪儂·萊斯科》[J].歌劇,2007(03):37-39.
[2]周潔.最柔弱的女性,最悲傷的吶喊——歌劇《維特》中女主角夏綠蒂的角色分析[J].大眾文藝,2011(19):150.
[3]王景彬.《西洋歌劇詠嘆調大全:抒情女高音》(一)[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4]《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
[5]史君良.《唱片里的聲樂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