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繼敏
摘要:口腔器官是語言發聲的重要部位,也是歌唱中與身體其他部位共同參與演出的共鳴器官。在演唱中,為了使聲音穩定、明晰、細膩,滿足大眾對聲音的審美,針對口腔器官的唇、齒、舌、顎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有利于為歌唱者創作好的條件。
關鍵詞:歌唱;口腔器官
口腔器官是語言發聲的重要部位,也是歌唱中與身體其他部位共同協作的共鳴器官。口腔的肌肉具有極大的可控性,通過調整口腔的開合度以及松弛度,可以有效發出高低強弱不同的聲音。具體來說,口腔器官的組成由唇、齒、舌、顎共同組成,在演唱的時候,字音、音質是否能準確契合音律表達清楚,關鍵就在于口腔、舌位、牙關、軟腭的多方配合。因此,有意識地針對口腔器官進行訓練,可以加強自身對口腔肌肉的控制力,掌握唇、齒、舌、顎的變化組合,從而為歌唱者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口腔器官與歌曲演唱的關系
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韻律的技巧是每個人必修課,同時,在真正演唱時,配合旋律唱出的字詞是否表達到位,也是提高歌唱技巧的關鍵環節。比如,中文歌曲的演唱要注意字音聲母、韻母的控制,英文歌曲的演唱要關注歌詞元音與輔音的搭配。也就是說,要想在演唱時鮮活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必須將對字詞的吐字咬字的研究,與聲樂練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口咽腔是自己比較容易控制的共鳴腔體,口咽腔的共鳴能夠運用自如了,中聲區的聲音比較穩定自如了,然后再向兩端擴展,訓練低聲區、高聲區,特別是重點練習頭腔共鳴。許多音樂初學者常見的一個問題,不注重字音的聲母、韻母的正確發聲方法,進而導致歌曲的表達一些字音含混不清。所以,要正確看待歌曲演唱中吐字咬字的控制方式,即,如何更好地控制口腔。從漢字的發音特點來看,咬字時的主要發力點在唇與舌上,唇部有力、舌位靈活,才可以在字音轉換之間過渡自然,例如,在歌曲演唱時,韻母“b”“p”“f”是雙唇音,如果唇部的力量不夠集中,導致字音的噴彈力度不足,就會讓韻母的發音松散,比如“百”就成了“ai”,出現“吃字”的情況。因此,在對口腔器官進行訓練的同時,要關注字音的發聲走向和明確的發聲點,才能使口腔器官真正能夠幫助歌唱更好地進行下去。
除此以外,在歌曲演唱中還要注意口腔的開合。許多人提到如何更好地演唱,總是說“張開嘴”,這固然只是歌唱技巧很片面的一部分,但不失為真意,打個比方,可以將口腔內部看作是一個立體的空間,一共有六個面,彼此互相影響,獨立的一面又可以單獨控制變化。在演唱時,強調口腔的開合,一是為了通過打開口腔放松下顎,讓喉部放松;二是為了使口腔內部成為一個“喇叭”的形狀,讓聲音傳達更為清晰;三是為了滿足咬字吐字的發音需求。總的來說,口腔器官的控制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可以起到使聲音穩定、明晰、細膩的作用,對此,應該加強相關部位的訓練,滿足對聲音的審美需求。
歌唱時往往因為開啟變化的幅度大并且速度快,而引起相關肌肉的緊張、僵硬,影響共鳴的獲得。練聲目的是尋找多個腔體共振,只有充分利用腔體,使聲音獲得最大共振,才能使歌唱具有好的共鳴,共鳴可使基音擴大美化,并對音色的變化起決定性作用。所有共鳴腔體都起作用。所以共鳴腔體都起作用,口腔內部打開的程度,決定口腔共鳴的大小,共鳴決定音色,歌唱時口腔上部口腔后部要積極抬起,吸開,是聲音貼咽壁吸著唱,使舌根處放松,低喉位,喉頭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具有向下的對抗力。
聲道,即以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主要器官共同組成的聲波通過的通道。由此可見,歌唱時以復習為基礎的,也就是呼吸是唱歌發生的主要動力。有了良好的歌唱呼吸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歌唱聲道,口咽腔是自己比較容易控制的共鳴腔體,口咽腔的共鳴能夠運用自如了,中聲區的聲音比較穩定自如了,然后再向兩端擴展,訓練低聲區、高聲區,特別是重點練習頭腔共鳴。口咽腔是可變腔體,平時說話也在不斷地變化調節,但幅度較小。因此,古今中外的歌唱藝術都把良好的呼吸當成歌唱技法的精髓。衡量一個人聲樂演唱水平的高低,可以通過氣息和聲音和流暢性和通常性來判斷,而氣息和聲音的流暢性和通常性則是由口腔運作的協調直接決定的。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口腔的協調運作呢?怎樣作用口腔運作才能達到聲樂演唱的要求呢?雖然日常生活中的口腔運作方式各不相同,有三種日常的呼吸方式中的口腔運作是常用于聲樂演唱中的:一是嘴巴閉合的鼻式呼吸,即睡眠或者靜坐時的呼吸方式;二是口鼻并用的口鼻式聯合呼吸;三是不用鼻腔只用嘴巴和口式呼吸,即極度疲勞和感冒時的呼吸要注意。
二、有效的口腔器官訓練
(一)唇部練習
唇部是控制歌唱發聲氣流的關鍵部位,也是咬字吐字的關鍵發力點,因此,要加強唇部的力量訓練,靈活運用唇部肌肉。具體如下:
1、打嘟嚕,也叫雙唇打響。將雙唇合住,重要發力點放在唇部中間的位置,然后不閉緊唇,阻住氣流外出,從口腔內部連續噴氣,由唇部發出嘟嚕的聲音。
2、撅唇、繞唇。首先,將嘴唇閉緊用力撅向前方,四個八拍上下左右來擺動。接著將撅唇的動作連成一個整體,按上下左右的方位做6次360°繞圈動作。
(二)舌頭練習
舌頭的狀態會直接決定歌唱過程中音準、音質、字音的表達,并且舌部在發聲時是否處在正確的位置,也會對喉部產生影響,從而對氣息的流暢度造成干擾。所以,對舌部的練習,不僅是要注意元音、輔音、聲母、韻母的發聲位置,主要對其進行控制的舌根,是舌部訓練的關鍵。另外,牙齒在其中起到輔助作用。
1、頂刮舌、立舌練習,總共四個八拍。即,(1)將舌尖抵住下齒背,舌位中部縱向用力,用上部的門齒輕刮舌面,讓舌面向上隆起;(2)把舌面先向后移,然后貼住上顎前端,用力感受舌面向頭頂上部“百會”穴的位置立起來;(3)把舌尖后移,貼住左邊的后槽牙側齒面,然后逐漸貼著齒背向外移動到門齒中縫,在這一過程中盡力使舌尖向著右側翻轉;(4)與第三個步驟大致相同,換到右側的后槽牙側齒面進行。
2、頂舌訓練。將舌尖分別頂在口腔四壁上,共計四個八拍。
3、繞舌訓練。將頂舌的動作進行串聯,每邊各八次。
4、彈舌訓練,即打響舌。連續舌尖輕彈上顎,幫助舌部放松。
(三)顎部練習
顎部練習包括面部顴肌、上下頜骨,以及口腔內部的軟腭的練習,牙齒是訓練中的輔助。總的來說就是“提、打、挺、松”。
1、提顴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笑肌及其周圍。具體來說,是將臉部前面的肌肉用力向上提,這一過程中口腔上前部會隨著延展,鼻孔微微張大,同時帶動嘴角向上揚起。
2、打牙關,指上下頜骨之間的關節。具體的動作就像是吃最大口一蘋果的姿勢,使上下槽牙保持一定距離,利于口腔共鳴和咬字發音。
3、挺軟腭。軟腭的位置在口腔上壁硬腭的后方。挺軟腭的方法,可以參考半打哈欠的狀態,要注意力的方向。
4、松下巴。有利于打開口腔,放松舌根。采取左右晃動下巴的方式,在演唱前可以松弛口腔,在演唱中,使下巴微微向后且保持放松,同樣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讓吐字的字音飽滿。
三、教學應用
新生在剛開始進行聲樂學習時,對吐字發音,呼吸自如運用等都不是很熟悉,在音樂素養上思想也不成熟。因為藝術歌曲結構短小,音域適中適合各個聲部演唱,對于這些較為專業的知識領域,新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新入校生還不甚了解呼吸發聲技巧,教師教學時就可以選用一些簡單練聲曲和短小的歌曲來交替教學。藝術歌曲可以幫助初學者解決發聲障礙問題,穩定喉頭位置、穩定氣息和調節各部位發聲器官及共鳴器官的協調運作。在開始過程中,需要選用合適的歌曲對學生進行教學,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選用較為適合他們發聲狀態的歌曲。
高校普遍對中國藝術歌曲不重視,對于中國特有的藝術展示方式,聲樂技巧等都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導致高校中的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高校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藝術歌曲經過歷史的沉淀,具有濃烈的藝術特色。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忽略那些并不出名的教學資源,沒有加強對藝術歌曲的研究,對非遺中的藝術歌曲了解不到位,對學生的教學停留在傳統的方式當中,最終形成了藝術資源短缺的現象。
四、口腔對于音色把握的重要性
對于音色來說,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說越厚、越圓的音色越好,理想的音色是歷代美聲學派的大師們所提倡的“明亮具有穿透力、豐滿圓潤”。在多年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我得到結論:音色是可以通過調節口腔的狀態來改變的。明亮些的音色是聲音的著力點在硬愕時產生的,同樣的稍暗些的音色是聲音的著力點在軟愕時所產生的。想要使聲音更加寬厚圓潤,使之避免由于過分明亮靠前而變得尖銳、刺激、剛硬,使它不失明亮又具有“天鵝絨般地柔和”的感覺,實際上就可以通過口腔的協調運作使母音變暗的演唱方式來實現。總之,音色應根據作品的風格和歌曲的內容來進行調整,這種音色變化必須依靠口腔來協調運作。
五、咬字吐字與口腔控制
歌曲演唱中不能孤立的研究咬字吐字問題,想要準確、鮮明、生動地傳情達意,必須重視與口腔控制相結合這一重要環節。控制口腔的技術就是控制輔音與元音的歌唱發音技術,歌唱者正確掌握口腔控制就是咬字吐字的方法。
咬字吐字與口腔控制的關系是用不同的角度認知同一個問題。口腔控制是從生理基礎角度研究歌唱的,主要側重研究各種咬字器官的功能對歌唱發生的功能作用,口腔使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達到字正腔圓。咬字吐字則是從漢字的音系特征角度與音節的結構進行思考,咬字是發聲時氣流在口腔內受到的節制,歌唱的咬字器官力量集中主要表現在唇和舌上。唇舌靈活集中是語言流暢自如的前提,在這方面達不到一定的標準就會出現吃字(音節部分或全部含混)、滾字(音節之間粘連)、走音和語言的僵滯。
例如:《我愛你中國》的第一句:“百靈鳥從藍天飛過過”“百”聲母(輔音)“b”是雙唇音,在歌唱咬字時唇的力量不夠集中雙唇無力,噴彈力量不夠,唱出來的字就成了“ai”字了。“靈”的聲母“1”是舌尖音,在咬字時候,舌尖不能松軟,舌尖表現無力度,無彈性,使整個字音松散,失去準確性,“百靈”就成了“ai , ing”了,造成有聲而無字(吃字現象),如果出現此情況應加強唇舌力量使聲音成點不成面。在提供了良好的發音環境后還應該把握聲音的走向和明確的沖擊,才能達到口腔控制的最終目的。歌唱者能夠正確預先講出自己的聲音在每一個不同的音高上應停的地方,這樣就不用自己去把元音放在某個位置,而是讓元音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音時保持清晰的口腔控制意識,加強聲音的穿透力。
六、結束語
總之,歌曲的演唱是旋律與語言的完美互補,探究歌曲演唱中口腔器官的控制方式,有利于了解語言的規律與處理方式,讓歌曲的情感表達能夠更為順暢,字音飽滿、細膩。
參考文獻:
[1]鄭茂平.聲樂語音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