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太極
摘要:本文通過解讀恩師鄧光華教授《試論弘揚民族音樂與審美教育之關系》和《民族音樂審美功能片言》的民族音樂的審美功能、審美作用、審美培養等,來豐富自己對民族音樂審美能力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民族音樂;價值功能;審美作用;審美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因而加強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今后的發展目標。2019年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2]由此可見,審美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美的種族記憶:鄧老師談民族音樂的審美,探尋民族音樂審美理論及內涵的規律,對于審美領域的研究和民族音樂審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族音樂的審美價值功能
斯托洛維奇說:“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3]從藝術的本質上看,各種藝術活動都要用美來審視,民族音樂亦如此。鄧老師語民族音樂的審美價值功能有:
(一)民族音樂的審美感應功能
“審美感應功能是指通過民族特有的演唱(奏)形式,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和思想,滿足審美表現和審美經驗,從而達到民族情感體驗的過程。它具有獨特的民族規律性,能喚醒本民族的人們,使人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價值功能不可限量。”[4]從審美感應功能看出,民族音樂的感應功能是通過本民族的音樂調式、音階、節奏、節拍、演唱(奏)等方式來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其音樂的力量既生動又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事實證明民族音樂具有強大的感應力量。如:我國七十周年華誕,海外華人華僑,只要聽到音樂就不由自主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國》,通過審美感應功能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在國內,各地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對祖國的愛,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以快閃方式深受觀眾喜愛,它不受地點限制,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聽眾聽到音樂便隨著音樂的旋律表達出心中的愛意。民族音樂感應力量如此強大,說明審美文化在審美實踐中得到體現,如果我們能充分了解審美感應功能,了解審美規律,就能利用審美感應功能來為我們服務。
(二)民族音樂的道德規范功能
“道德規范功能是指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它是社會規范的—種形式,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利益出發,用以調整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判斷、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們的主觀認識相統一的產物。[5]《樂記》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者其教焉。可見“樂”的道德規范功能在一占代就己引起人們的注意。”[6]民族音樂是民族的典范,是千百年來歷史的產物,體現一個民族的思想、情感、行為規范。少數民族的部分音樂就用來規范行為,如:苗族的《栽秧歌》,歌詞提到何時打田、播種、除草等,總結一年四季應遵循規范,如不遵守,就無好豐收。此外,部分歌曲還用來約束人們,如:彝族的《婚嫁歌》,男女雙方必須要達到法定年齡,禁止同姓通婚,最后通過提親、定親、議親、結婚等環節,禮節不能少,否則被視為不道德,嚴重者被驅逐本家族,體現了審美道德。顯而易見民族音樂具有道德規范功能。
(三)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
“社會凝聚功能通常指把人們緊密聚合在一起的某種社會吸引力。從社會整體意義上說,相通于社會整合力,即指調整或協調社會不同因素之間的矛盾、沖突和糾紛,使之成為統一整體的某種社會力。它既是社會公眾趨同的精神心理過程又是社會建制進行社會動員與社會整合的一項基本功能。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克姆認為,社會凝聚力是群體、組織和社會的重要特征,是一種對行為產生影響的、廣泛的、多樣性的事物。”[7]民族音樂是民族精神的紐帶,是民族的象征,是一種精神符號。如:苗族的《蘆笙》,蘆笙曲調多樣,表達亦不同。每當人們聽到歡快、悠揚的曲調時,便四面八方聞訊趕來慶祝。每當聽到悲傷、緩慢的曲調時,便詢問發生何事。少數民族通過民族音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這種凝聚力千百年亦如此,如今已變成民族符號,很久以前便是戰爭的信號。從而看出民族音樂的社會凝聚功能為民族音樂提供了審美依據,其教育意義更為深遠。
二、弘揚民族優秀音樂對促進美育的重要作用
我國各民族中有許多優秀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作為審美教育一個部分,教育范圍廣,具有重要的意義。鄧老師總結即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
(一)家庭美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美育的啟蒙地,具有重要地位。家庭美育途徑繁多,如今特別流行“胎教”,嬰兒還在母親肚子里就開始聽民族輕音樂、唱民族兒歌,通過音樂的旋律音高和節奏刺激胎兒的反應來培養孩子的美育。其中一部分音樂就繼承了我國歷代傳承的民族優秀音樂。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民族優秀音樂的感受會越來越強烈,主要原因是家中的親人和環境對孩子的美育注入了新的血液。鄧老師指出:“古往今來,有許多的文人士大夫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深受啟發寫出很多優秀的作品。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另外還有很多家庭受家庭美育的影響而走上音樂道路的人大有人在,如: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格里格、小約翰斯特勞斯、聶耳、冼星海等”。因此,民族音樂在家庭美育的地位越來越高。
(二)學校美育中的作用
縱觀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創辦學校的國家,音樂一直深受到歷代教育家重視,孔子曾把“六藝”納入學校課程,即禮樂射御書數,音樂作為必學科目。由此民族音樂從民間進入課堂,其中詩經《風》作為教學內容登上了講臺。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目標的變化,我國一直在探尋音樂教育改革,把西方音樂同我國民族音樂結合起來。如:趙元任、劉天華等,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反對,如肖友梅、黃自等。新中國建設以來,教育部專門為民族音樂教育頒布了相關文件,成立了專業的藝術院校和民族音樂專業,為民族音樂在學校美育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社會美育中作用
社會美育是人間的大課堂,與人類生存發展,民族興旺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美育有民族感應、道德規范、社會凝聚功能,上述已描述,在此不多述。民族音樂在社會美育中的作用較多,如:抗日戰爭很多救亡歌曲誕生,冼星海《黃河大合唱》,聶耳《義勇軍進行曲》等,大家聽了都熱血沸騰,它對振奮人心,增強民族信心,增強愛國熱情有積極的作用。不僅如此民族音樂的內容通過網絡、電視、手機等等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變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成一種風氣,形成一種精氣神,在老百姓的心中起到安神作用,這體現了民族音樂強大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民族音樂在社會美育中形成了戰斗力,它就像一顆民族音樂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人們的心里。
三、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
鄧老師倡導,要提高和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必須培養民族音樂教育的審美感知、理解、創造能力,它是形成審美意識重要組成部分。
(一)審美感知能力培養
1、民族音樂的節奏和旋律
審美感知能力是審美的認知的初級階段,民族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風格和意境對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表現手段,沒有有節奏就等于沒有音樂。我國的民族音樂節奏頗具特色,如:鑼、鼓、號子等,在民族音樂欣賞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節奏、體會民族音樂節奏的魅力。例如二胡曲子《賽馬》、琵琶曲《十面埋伏》,運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音樂的藝術。優美旋律可以讓民族音樂成為經典作品,成為佳瑤,歌曲的旋律千姿百態,主要有歡快活潑的、優美抒情的、熱情洋溢的、如歌如泣的、精美典雅的、跌宕起伏的、幽柔婉轉的等。不同的旋律構成了民族音樂的旋律之美,從音樂的情緒中感受民族音樂的不同情感。綜上所述,體驗和感受節奏、旋律之美可以培養民族音樂的審美情趣。
2、民族音樂的風格和意境
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多姿多彩。如:維吾爾族的民歌《達坂城的姑娘》表現的是熱情、奔放的風格,蒙古族的民歌《牧歌》表現豪放、粗獷的風格,苗族的民歌《苗鄉好》表現的是秀美、悠揚的風格。不同的音樂風格,為培養民族音樂審美能力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資源和欣賞空間,開拓音樂視野,豐富了民族音樂審美的深度和廣度。俗話說得好“曲高和寡,知音難覓”。民族音樂是意境的載體,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與之共鳴。每一首民族樂曲都是作曲家為其知音所作,不同的人、同一人在不同的情況,聽同樣樂曲時感受的意境也不同,唯有樂曲的知音能解出曲中的含義。在民族音樂審美培養上,要多營造音樂審美意境和感染力,通過聽覺來感受、辨認出音樂不同的情緒類型,進入不同的意境,從而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對音樂聽覺能力審美的培養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審美理解能力培養
1、對內容美的理解能力
民族音樂的內容理解能力是一種情感的理解,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民族情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是主旋律,是民族音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體現,是民族情感的理性升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鑄就了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如:《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其歌詞內容表達了人民反抗侵略、愛好和平、艱苦樸素,這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這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所包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對培養和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民的心靈,對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的審美理解,對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弘揚和振奮民族精神具有崇高的意義。
2、對形式美的理解能力
藝術的美主要通過形式來表現,不同的民族形式美不一。如:民族舞蹈的形式美,需要借助肢體語言及舞臺道具等來表達感情的。京劇的形式美,主要把角色、服飾、臉譜融入到唱、念、做、打的表演中去,運用不同臉譜,讓人們了解臉譜背后的人物故事,明白不同臉譜代表不同的意義,從臉譜可識別忠奸,從手臂、手腕、手指的剛柔相并的動作,把京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出來,展現神態各異的京劇人物,激起人們去探索人物角色的欲望,體現京劇表演的精髓。通過對不同民族音樂形式美的理解,對主題刻畫,結構的理解,以及對于形象和節奏的理解,從提高審美情趣,豐富審美情感,加深人們對深層次寓意的理解,從而達到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
(三)審美創造能力培養
1、創造性思維形成
民族音樂審美不僅培養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還能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審美創造力。對欣賞者來說,能感受民族音樂作品的情緒,了解音樂作品,能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方法來表達感受,在審美者的心里種下創造的種子,為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音樂與詩歌、文學、繪畫等其他藝術密不可分,對音樂的領悟,可以借助詩歌、文學、繪畫等藝術載體來詮釋。民族音樂審美,正是一個充滿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例如:在欣賞古箏彈奏時,欣賞者可將音樂與古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一邊播放樂曲音樂,一邊朗誦古詩,并感受樂句的段落,體驗音樂舒緩、悠揚的意境,為審美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的理解音樂所描繪的景象,從而提高欣賞者的審美能力。最終,形成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創造性思維。
2、創造性思維的表達
在審美創造能力培養活動中,對民族音樂的歌詞、歌曲、動作進行編創是培養審美創造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例如:給熟悉的民族歌曲創作歌詞,既能激發創作者的興趣,也能提高創作者的唱歌能力,也有利于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除了創作歌詞以外,還可以自編歌曲,體會創作帶來的快樂和滿足。這種自發性的“創造”活動,激發了創作者的想象、創造熱情,對音樂創造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有了歌詞、歌曲,創作者可為歌詞、歌曲進行律動、舞蹈等編排動作,從而提高律動、音樂欣賞、民族舞蹈等審美能力的培養,創作者可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編創不同的動作,表達和表現樂曲的情緒和音樂內容。例如兒童歌曲《金孔雀輕輕地跳》的演出中,作曲家可以編出各種小動物跳舞的動作,用小動物模仿小孔雀跳舞的情境來表達對樂曲情緒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演唱者的能力,編曲者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還能培養創造性思維以及審美創造能力。
四、結論
民族音樂是歷史發展遺留傳承下來的真實寫照。教育是實現文化傳承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學校課程缺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在教學活動中雖有涉及一些民族藝術的內容,但未受到普遍的重視。因此,筆者選取鄧老師《試論弘揚民族音樂與審美教育之關系》和《民族音樂審美功能片言》進行解讀,通過鄧老師談的民族審美要素以及審美活動的特點進行分析,總結梳理出民族音樂的審美知識,期望能給筆者在民族音樂研究提供幫助,也希望能引起更多教師及社會關注,從而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本研究涉及到民族音樂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兩個領域,由于筆者學術研究水平和能力有限,論文中還存在著理論深度不夠,實踐調查、調研不足等問題,還懇請專家給予批評、指正,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學習,進一步開展相關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
[2]《2019年教育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1月18日.
[3]斯托洛維奇.生活·創作·人—藝術活動的功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24.
[4]鄧光華.試論弘揚民族音樂與審美教育之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3):87-89.
[5]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6]鄧光華.試論弘揚民族音樂與審美教育之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3):87-89.
[7]鄧偉志.社會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9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