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瀅妃
摘要: 設計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即美學問題,而設計的形式對于設計藝術而言具有本質意義。現代設計美學一方面結合了西方傳統美學,另一方面深受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本文主要就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設計美學的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傳統;現代設計;美學;影響
一、中國傳統美學
千年的發展歷程為我國的傳統美學思想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此過程中,通過數代藝術家的總結與沉淀,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美學思想,其根據民族思想的特性,總結并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對美學的認知。在我國的傳統美學思想中,對于體現集體、和諧共存青睞有加,藝術的原則注重體現出“和”,以和為美。在我國的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在現代設計創作過程中,也逐漸體現出包容、合作,這些方面體現出我國的傳統哲學理念的現象。中國傳統美學重“表現”、重抒情。所以發展了意境的理論,而且中國傳統美學偏于倫理學,側重“美”和“善”的統一,中國傳統美學還偏于經驗形態,大多是隨感式的、印象式的、即興式的,帶有直觀性和經驗性。
二、現代設計美學
現代設計美學從屬于美學,如果沒有美學,設計就失去了靈魂。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沒有了設計,美學亦難以從抽象的概念變為具化的實體。設計美學進行美的創造是通過藝術的方式,使設計對象不僅擁有使用價值,而且也擁有了審美價值,從而在工業大生產中避免出現了由于缺乏設計而導致的千篇一律的現象。在研究美學與設計美學的關系時,應從美學本質入手,帶著美學原有的設計思路,讓設計來填補社會生活空缺,用設計的通達調動美的活力,從而激活設計活動對探索美的熱忱。
由于設計美學始終與哲學美學緊密相連,使得它不可能擺脫歷史上的哲學觀念對當代審美設計的影響。可以說西方較長歷史的哲學美學不僅為當代設計美學在學術上做了鋪墊和支撐,而且使設計美學在走向科學及其新的物質層面上起到了內在的引導作用。作為新興的美學學科,現代設計美學有其重要的學科意義,這些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由于西方工業化時代的進程是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實現的,導致設計美學將其框架構建在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設計層面上;其次,設計美學將美學的核心放到人類設計活動中,用美的觀念指導造物過程中的發現和發明,把一切與人類設計思維相關的造物現象概括于視野之內,以此解釋造物與審美之間的內在關系,表現出現代機械生產帶給現代設計美學在審美環境上的優越性;再次,設計美學的合目的性成為產生設計功能美的前提,手工時代的造物功能被定位在經驗的視覺延伸上,而機器時代的造物功能表現在科學方法的分析、計算和實驗之中;除此之外,設計美學的學科意義還體現在指導設計活動向審美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之中,領先對設計活動進行美學意義上的引導與表征。
三、中國傳統美學觀對現代設計美學的影響
(一)傳統美學對廣告設計的影響。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審美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設計美學,而現代設計美學反過來又影響著傳統民族審美觀念。這些可以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廣告設計中體現出來,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概括:
1、目的明確,一目了然,簡潔生動。廣告設計不同于架上油畫或版畫,它要求一目了然,簡潔明確,使人在一瞬之間、一定距離外能看清楚所要宣傳的事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廣告設計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點,刪去次要的細節、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時間、空間發生的活動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構思要能超越現實,構圖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簡練夸張,要以強烈鮮明的色彩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事物,表現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并使人們在有限的畫面中能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義。在這些方面,中國傳統的美學觀,能夠為設計者提供大量的營養。例如,構思上的“一以當十”“以少用多”的精煉,構圖上“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簡潔,“疏可走馬,密切不透風”的對比關系,“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夸張,都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已經在我國廣告藝術的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香港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在其招貼設計《自在》系列中,運用了中國的水墨畫技法,融合了現代技術的特殊機理效果,既現代又不失傳統。
2、概括與變形。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形神兼備,講究概括與變形,齊白石“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個不斷概括、不斷深入的過程,最終敢于舍棄蝦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蝦的形象更為完美、更為生動。
3、裝飾與色彩。傳統美術的色彩處理,主要是裝飾色彩。由于招貼藝術的特征,決定了裝飾色彩在畫面上所起的作用。裝飾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正是廣告畫面所刻意追求的。在招貼畫上,常常有這樣的例證,一張藍色的畫面,上角畫幾束燦爛的焰火,這塊藍色自然會被人接受為深邃的藍天。同樣是藍色的底色,畫上幾塊白色的三角帆影,這塊藍色又會被人們視為無邊的海洋。一張綠色的畫紙上畫一對嬉戲的小羊,這綠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為只是單純的底色,使得空間感變得更大了,給人的聯想更多了。
(二)中國傳統美學在現代設計美學中的延伸與發展透過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現代設計美學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下而不斷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國傳統美學在現代設計美學當中得以延伸發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沿其“意”,從而傳其“神”。
1、取其“形”,自然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或者把傳統造型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用以表達設計理念,同時也體現民族個性,如鳳凰衛視中文臺的臺標,借用了彩陶上的鳳鳥圖形,并使用了中國特有的“喜相逢”的結構形式,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而鳳鳥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特色。
2、沿其“意”,中國傳統美學背后的“意”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因而中國傳統美學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于現代設計,適用于傳達現代人的設計意念。例如中國聯通的標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這種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們的現代設計美學少了一些商業氣息,更多了一些文化氣息和親和力。
3、傳其“神”,對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美學的一種淺層次的發展和提升,而一種新的民族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我們擺脫美學傳統的物化表象,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我們只有在深入領悟傳統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的前提下,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屬于我們本民族的同時又能夠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的現代設計。在這一點上,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可以說是很好的范例,整個標志造型沒有對傳統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特有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冬”和“奧運會”兩個意象,會徽不僅體現了中國特有的風采,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參考文獻:
[1]冷益虎.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設計美學的影響[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0):80-81.
[2]牛紅軍.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與表現[J].藝術教育,2017(Z6):259-260.
[3]王濤.論美與設計之關系[J].工業設計,2018(10):71-72.
[4][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M].重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