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章法布局的概述,展開相關論點。在國畫構圖創作過程中構圖的主要形式非常重要,本文從參考要素、分割比例、畫面視覺中心和視覺順序的組合上以及對留白和邊角的處理幾個方面對其進行論述,旨在通過對國畫創作中章法布局的研究,強調其在創作構圖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章法布局;構圖形式;節奏韻律;留白邊角;分割比例
一、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具體是指在繪畫作品中各要素的組織、安排、規劃,繪畫的步驟和規則等。章法布局的提出首先是東晉的顧愷之的藝術觀點 “置陳布勢”以及后來的南朝藝術理論家謝赫在六法論中“經營位置”的描述,唐代的張彥遠認為“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可見章法布局在中國繪畫理論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備受重視。后來的藝術家們在此理論基礎上不斷學習、繼承、發揚與創新。
二、中國畫的構圖形式
(一)主要構圖形式
中國畫的構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樣式,主要有滿構圖、S形構圖、三角形構圖、等。在這些主要的構圖形式中,一般常用的有四種基本線,包括垂直線、水平線、斜線、弧線。垂直線是以豎向垂直展開的構圖主要運用于滿構圖、對稱性構圖較多,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何家英在第七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魂系馬嵬》 。水平線是指以橫向水平展開的構圖形式,主要運用于平行線構圖中。弧線和斜線主要是運用于“之”字形構圖和“S”形構圖中。不同的基本線在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力,例如垂直線形式感染力強,水平線平穩寧靜,斜線生動活潑,弧線婉轉綿長。在優秀繪畫作品中,幾乎都包含了這些主要的構圖形式和基本用線特征。
(二)節奏與韻律
節奏是指連續又間歇的運動感。繪畫作品中的節奏,常常是將畫面中的各個表現元素組合起來,運用物體的大小、線條的疏密、物體的聚散、排列的高低來表現。韻律是指我們在觀看美術作品時猶如聽到音樂作品的一種富有旋律的審美心理感受。我們在構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好節奏與韻律之間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忽視了二者之間的關系,作品主次,線條疏密不能相互配合,失去了節奏感,畫面會出現亂和花的現象,也會降低作品的層次感。
(三)視覺中心與視覺順序
視覺中心,顧名思義是畫面中心首先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地方,而視覺順序則是我們從畫面中心第二眼第三眼依次看到的部分。我們在構圖時,要仔細研究如何做到讓觀者無論看到的是畫面中的哪一部分,都能有一種處于畫面中心的感受。仔細考慮每一繪畫要素的存在,用心推敲每一物體的選擇與組合順序。要讓我們的畫面有看頭,能吸引并鎖住眼球,讓觀者反復觀看,用心體會,仔細琢磨,具有不斷滿足觀者好奇心的力量。
(四)留白與邊角
留白與邊角是中國畫構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諸多的講究。提起留白,最具典型性的代表性畫家是南宋四家中的馬遠和夏圭,他們被稱之為“馬一角”,“夏半邊”。馬遠常在畫面中留下大量空白,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其代表作品為《踏歌圖》。夏圭善畫“邊角之景”,取邊景,巧妙地處理邊景與空白之間的關系,這是他獨特的創新點,其代表作品為《溪山清遠圖》。還有著名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他的花鳥畫作品也特別注重白眼和簡省。“少”,是他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其作品《涉事》描繪對象非常簡單,只畫了一朵花瓣,以無勝有,有無相生,是一種巧妙而獨到的藝術表達。在朱耷看來,一棵樹木、一朵花瓣、一片葉子、一條小魚、一顆水果甚至只有一個印章,都能成為一幅畫,作品內容已經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地步,他不僅繪畫的對象極少,連用筆用墨也極少。他自己把這種少總結為“廉”。在中國畫的歷史長河中,他把“少”表現到了極致,每一筆都值得我們仔細琢磨,他在空白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前景,留給觀者去品讀與研究。
三、分割比例
在構圖時,很多畫家將“三七開”當作黃金分割線,三七開的分割比例雖然在我們的構圖過程中使用較多,但是也不能把它當成一種鐵律,我們應該靈活的根據畫面需要去決定構圖比例,例如六比四、八比二、九比一的比例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盡量避開等分的五五開,這種分割線太過于均等,會給人以主次不分的感覺。對于量和比例的控制,想要達到恰到好處,就應該在變化中找到一種平衡關系。在處理這種平衡關系時我們可以將點線面、黑白灰、色彩的高中低調、線條的長短疏密、通過我們的選擇分割比例去表現,我們選擇的分割比例同樣適用于這些關系的處理。
四、結束語
關于中國畫的構圖形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曾經有無數的畫家、理論家做過相關的研究。后人在此基礎上進行繼承、創新和發展。在構圖過程中可以將滿構圖,平行構圖,S形構圖等作為參考形式。在各要素的排列組合中,節奏與韻律、視覺中心和視覺順序、留白和邊角是重要的考慮元素。在分割比例上面,可根據主要表現物象隨意選擇,但也要注意避免雷區。在學習中國畫的構圖形式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有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創造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振華.淺談中國畫的構圖[J].美術教育研究,2017(17):27.
[2]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寧,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