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摘要:重彩之重,并非重量之重,也非色彩深厚之意,而乃倚重之“重”焉,即重視用色之道。我們渴望從壁畫中去領悟和學習到重彩的各個知識點。本文主要從三個方向對壁畫剖析:一是摹微觀學細節;二是從色彩層疊學設色;三是從基底層學肌理。這三個方向從科學藝術的角度來剖析壁畫中重彩美學,對未來中國畫的繪畫實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重彩;壁畫;設色
一、重彩之意
重彩之重,并非重量之重,也非色彩深厚之意,而乃倚重之“重”焉,即重視用色之道。用色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的領域。從古到今,研究色彩相關的書本,不勝枚舉。從中國到世界,應用色彩繪畫的大家更若河漢星辰。古有唐宋之色彩絹畫,今有以提出新三學的蔣彩萍先生為代表的重彩畫派。從文藝復興三杰到現代研究色彩與精神關系的主張者蒙德里安。他們都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來闡釋繪畫色彩與人的關系,用色之道也寄寓其中。重彩畫正是研究用色的形式載體。
二、重彩溯源
近幾年,繪畫界對壁畫的研究日益升溫。壁畫是重彩畫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脈絡,所以研究洞窟壁畫也成為了重拾重彩色彩表達的一個突破口。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在洞窟壁上開始繪畫出打獵之類的情形,如拉斯科巖洞壁畫、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現代美術史普遍認為這就是壁畫的雛形。公元前2世紀,古印度開鑿了阿旃陀石窟,引來了又一次偉大的歷史文明。公元3世紀起,新疆開鑿的龜茲壁畫,佛教壁畫一萬多平方米,色彩優雅壯麗。它是壁畫東渡的一個標志,也是古代文明交匯的歷史見證,是融匯了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的寶地。之后壁畫藝術傳入我國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建立起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敦煌壁畫藝術石窟群[2]。
三、壁畫中重彩的研究方向
我們渴望從壁畫中去領悟和學習到重彩的各個知識點。每年都有大量的社會辦學體系帶領著學生去到龜茲,敦煌,山西永樂宮這樣有經典壁畫的教學基地去摹寫創作。目前社會上的研究大體有三個方向:
一是摹微觀學細節。從修復專業出發,以點畫方式,一小塊一小塊的臨摹,近似一種超級寫實的還原。這是一種完全再現現狀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每一個小的細節之美,每一塊每一筆都是不同的,然而它們又涵蓋和鏈接起了整個畫面,渾然一體。這種臨摹讓畫者對“細節”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從而更好地應用到創作中。
二是從色彩層疊學設色。這是重彩用色之道的重點,從色彩層分析出發,學習底色的分布,層面疊加的效果和先后順序,以求發現層疊關系和色彩組合對繪畫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分析出畫面的黑白灰色階的設計分布,以及疊色順序設計,大小疏密等關系。從疊色方面來說,壁畫是有一個層疊的關系的,每幅都是鋪設整個大的關系,一層一層的覆蓋,有的可以透底色,有的顯得厚重安穩。重彩中有名的畫家,如平山郁夫,高山成雄,加山又造等人。他們即受到了傳統繪畫的影響也結合了西方繪畫方式,大多以色彩透疊方法,圍繞如何畫出“光”來表現主題。我國清代畫家鄒一桂在他的著作《小山畫譜》中談論設色法時,提出“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為主,而它色附之[1]。”意思是在一個畫面中要有一個主要的色調來統領全畫。現代我們學習色彩加入了西方色彩學中的補色關系和鄰近色關系。我們更加強調在畫面中突出一對同明度的補色關系,其他關系附之,在矛盾中求和諧統一。或者是表現一對鄰近色賦予畫面之中的微妙變化。
三是從基底層學肌理。從泥底層出發,還原墻壁這一基底層,并且試用了各種可行性,在繪畫中從一開始就體現出來的無機物本身的質感美。主要是用粗砂,細砂,板結土加入麥秸稈等材料,按比例用膠調和,坐在木板上來仿造巖壁或墻壁的質感(也有直接做特別厚的泥底層,還有坐在亞麻布上的底層)然后用顆粒不同大小的天然礦物色進行層面透疊的繪畫形式。肌理是這個方面練習給我們的啟發。畫面需不需要安排肌理?怎么安排肌理?在這個方向的練習,我們可以得到答案,甚至可以舉一反三。我們可以自由的結合自己所想表現的主題做肌理效果的底,來烘托畫面氣氛。有時候肌理的底,本身就是一幅作品。
這三個方向從科學藝術的角度來剖析壁畫中重彩美學,對未來中國畫的繪畫實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對壁畫的研究,重彩方向的內容還包括了唐宋鼎盛時期之絹絲重彩畫,如《郭國夫人游春圖》 《搗練圖》 《明皇幸蜀圖》 《千里江山圖》等。還包括了西藏唐卡和寺廟壁畫,如布達拉宮壁畫,哲蚌乃瓊寺壁畫,唐卡壇城,度母等。這些形式也同樣表現了一對補色關系或者鄰近色關系的排布,只是載體不同而已。
四、結束語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繪畫都是表達的藝術,繪畫藝術貴在情真,我手畫我心。畫家藝術家作為時代最敏感的觸角,能夠最先感受到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使命。運用重彩用色之規律,畫出表達自我精神感知之畫作,與社會與人民產生共鳴共振共情,這才是藝術之于社會的作用。愿我們的重彩繪畫復興之路,一帆風順;中國繪畫在用色研究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鄒一桂.小山畫譜[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04.
[2]俞劍華.敦煌藝術考察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