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玉雕行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然而在玉雕創作和評價導向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現代玉雕創作與評價,不僅要注重玉雕的材質美,同時還要對其藝術性基于充分重視,雖然純藝術特征的玉雕藝術是當前重要的發展方向,然而更應當重視玉雕的實用性與審美性,并需要堅持文化自信,不能對西方藝術無原則地進行嫁接。
關鍵詞:現代;玉雕;創作;評價導向
伴隨當前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玉雕工藝技術也獲得了極大地發展,玉雕工具也獲得了極大提升。但在玉雕過程中,還應當遵循因材施藝、量料取材的治玉理念以及傳統磨玉原理。正是因玉料材質和玉雕工藝的精湛,和玉雕作品中融入國人的文化基因,才讓玉雕作品顯得那么的珍貴而經久不衰。然而,在現代玉雕藝術創作及評價導向上還應當進一步深入研究,為相關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一、材與藝
玉雕作品離開材料這個物質基礎則無從談起,材料是傳播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更是使用功能的重要載體。正是由于材料的美觀、獨特與稀有,在玉雕藝術作品中,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審美價值。中國人對于玉器來說,都有一種溢于言表的情懷,有著非常深的感情。玉雕藝術為了追求材美, 美玉不琢、挖臟遮綹、分色巧用、調水調色是構思的基本原則。玉石材料各不相同、千變萬化,雖然人們都想著達到美玉無瑕的境界,但是現實中很多玉石材料都有一定的瑕疵存在,沒有那么完美,所謂瑕疵,就是人們所說的那種 “臟”。 在雕刻這種玉石材料過程當中,如何將這些瑕疵充分利用,化腐朽為神奇,就需要雕刻藝人很高的雕刻技藝,來將玉石材料的價值體現到極致。所以在對這些玉雕作品進行品評過程當中,就應當充分結合玉石材料與雕刻技藝充分地進行衡量,不能僅僅重視玉石材料,更應當重視玉雕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認識玉石材料過程當中,應當在時代發展背景下不斷地變化,在重視玉石材料美之時,還應當結合材料本身所展現的藝術價值與美感,綜合性的對于玉雕的材與藝進行評價。
二、“實用性”與“純藝術性”
工藝美術中離不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在工藝美術發展過程中更應當重視實用和審美,我國傳統的玉雕藝術,是基于器物所具有的實用性而發展起來的,之后變得越發廣泛起來,除一些實用玉雕器物之外,同時還有配飾理氣以及賞玩器物等,藝術化氣息越來越濃郁,逐漸向純裝飾性的玉雕器物發展,雖然對于工藝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不能忽視玉雕實用器的創作。雖然在玉雕行業當中,一些藝術家非常推崇純藝術性的玉雕作品,但是這種思想和傳統玉雕藝人的知識背景相悖, 更不能體現玉雕實用器所具有的美感,這對玉雕行業的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工藝美術中審美性與實用性是其兩大特性,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玉雕藝術發展不能僅僅走藝術化的道路,更應當回歸生活,體現其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這樣才能更加展現玉器所做具有的美感與內涵,體現其自身價值。
三、文化自信與盲目借鑒
中國美術在發展過程中受西化的影響較為嚴重,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一些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工藝美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我國的工藝美術發展中不僅受到當代藝術的影響,同時西方造型觀念也對中國工藝美術產生巨大沖擊,工藝美術發展跌宕起伏,并伴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文化政治的變化而變化,王樹森、潘秉衡等一些玉雕老藝術家在20世紀初,將西方造型觀念融入到我國傳統的玉雕工藝當中,創作出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孔雀屏、待月西廂、鎖蛟龍等作品影響力非常巨大,這些作品基于傳統題材切入,并于玉石材料自身特點充分結合,并將西方一些造型觀念融入其中,體現了玉石材料和雕刻技藝的完美融合。雖然玉雕作品中有一些西方造型觀念融入其中,但是將我國傳統題材具有的形態意蘊卻完全的體現出來,造型精美絕倫,是劃時代的玉雕巔峰之作。
但是在玉雕行業當中,也有一些藝人對西方的藝術盲目地進行嫁接,將我國傳統玉雕技藝的美學意蘊全面丟失,在玉雕創作過程當中,不能遵循因材施藝的原則,更沒有體現量料取材的技藝,無限制的效仿一些西方的造型,追求造型的逼真,將我國傳統藝術所具有的意蘊全部丟失。而且在創作玉雕作品過程當中,還運用一些西方的抽象形態,對玉石材料本身的材質缺乏完善考慮,是玉雕作品的價值大打折扣,這些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必須要打破這種錯誤思想,才能基于玉石材料具有的天質之本,結合精湛的技藝,創作出更有價值的玉雕作品。
總之, 現代玉雕創作及評價要合理協調材與藝, 實用性和純藝術性, 堅持文化自信, 拒絕盲目借鑒。在玉雕創作和評價中, 既要注重材美在玉雕作品中的重要性, 更要關注融入在作品中的藝術性。現代玉雕藝術走向純藝術化的創作只是一個方向, 更應該回歸藝術生活化的本源, 探索玉器的生活化、實用性, 讓玉器作品在用的過程中體現美的價值。從非遺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 多做符合中華傳統審美精神的玉雕作品, 堅持文化自信, 拒絕毫無原則的嫁接西方藝術。
參考文獻:
[1]石桂新.論現代玉雕藝術的美學表達[J].藝術品鑒,2018(8x):5-6.
[2]曹喜蛙,李怒舲.國學玉雕開天辟地:玉文化的布道者李東[J].商品與質量,2011(47):28-31.
[3]李明.淺談創意美在當代玉雕作品中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7(24):89-90.
作者簡介:史文文,劉劍剛玉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