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個“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背景下雕塑藝術也從精英藝術的舞臺下被拉扯下來,雕塑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逐漸被遺忘。研究雕塑的本體似乎已經被冠以過時、保守等字眼。西方雕塑經歷多少個世紀都是在以雕塑本身為出發點,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到以羅丹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西方的雕塑藝術有很深厚的根基,并支撐著整個西方當代雕塑的發展,而我們正是缺少這樣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導致我們的當代藝術后勁不足,缺少內涵深度,因此對于我們年輕藝術家來說更應該重拾雕塑的核心去彌補先天的不足。
關鍵詞:雕塑;本體;形體;空間
雕塑的形體與空間就是雕塑的本體語言。我們可以研究一下一些知名的雕塑藝術家,他們的創作脈絡從傳統出發到裝置、觀念甚至是行為藝術,我們看似是一種順理成章的轉變,實則是在雕塑本質的基礎上出發的,形體與空間的研究與表達是貫穿其創作的核心。認為像當下的雕塑創作應該重新回到雕塑的本質上來,積極地探討與傳播雕塑的核心問題,特別是對于當下的年輕雕塑家來說及時的補課似乎是自己雕塑創作之路暢通的保障。經過這些年雕塑創作實踐我對這兩個要素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雕塑中的形體
凹和凸之間的關系是組成雕塑形體最直接的形式內容,有強烈的之美,像山川、像峽谷,有平和之美,像平靜的河流、像起伏的沙丘。具備形體的修養是我們創作的前提,只有理解形的特點才能體會到雕塑藝術豐富的內涵。每件優秀的雕塑作品都有其不同的視覺張力,凹與凸的關系是貫穿始末的重要因素。形體是有生命的,就像將要破土的嫩芽,這種向上的力量形成了萬物豐富多彩的變化。作為雕塑專業的我們都曾聽老師們講過把土豆裝進麻袋的例子,由于土豆的堆積、擠壓,一個個向外掙脫的形構成了一種特殊的力量感,這些小形體像一個個小生命一樣時刻準備像四周爆發,這種力量感的形成這也是對凹凸關系的詮釋。
形體的強弱體現在物體本身的形體關系。古埃及雕塑有意將其重心定在中間位置,形體的處理也跟隨其重心,呈現出一種莊重、沉穩、均衡的視覺效果。古希臘的雕塑把形體節奏的營造自如而瀟灑,追求標準與極致。而中國傳統雕塑講究“氣韻生動”,如石窟造像中的金剛力士,錢紹武先生形容其“脖子其粗,肚子鼓起”,粗壯的脖子、渾厚的身材、整體的姿態似乎一直在積蓄一種能量,也是“氣”與“勢”的統一。因此不論東方與西方對于形的感受,對形的處理表達也不盡相同。
二、雕塑中的空間
雕塑是空間中的藝術,是通過視覺、觸覺、意象等形式呈現的??臻g有其豐富的內涵,形體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其在空間中的變化關系。雕塑的空間表達主要是“虛”與“實”的呈現,形與形之間的空間距離是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的,我們稱為實空間,虛空間是形體之外的空間形態。虛實相生形成了雕塑的空間表達。
空間有其強弱變化,不同的空間在視覺心理上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當我們進入一個峽谷之中兩邊的懸崖峭壁會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而站在平靜的草原上人自然會感受到遼闊與舒暢。雕塑中空間的強弱關系,也可以說是形體之間的圍合關系,不同角度呈現的空間前后關系是不同的。空間形態是豐富的,它引申到了物理與心理的變化,同時這也恰恰是我們深入研究雕塑與空間的重要意義。
三、形體與空間的重要性
形體與空間幾乎所有雕塑工作者都知道其重要性,但在時下當代藝術如潮涌般的趨勢將許多年輕雕塑家推入一種危險境地,在前衛與觀念藝術占據著整個藝術的領地的情境下。雕塑本體語言的探討和深入挖掘幾乎是在緩慢進行,但這其中不乏一些執著的藝術家,為雕塑本體語言的研究貢獻者自己的力量。
尚曉峰老師的雕塑作品具有一種原始主義的藝術氣息,以人的身體為創作對象,寫生但不寫實,其作品拋開對象本身的光滑細膩的外表,強調出每個體塊之間的形體空間關系,在空間中將形與形進行表達組合,形成一股強大的視覺張力。他的作品兼具馬蒂斯的狂野與羅丹的嚴謹,從其大量的具象雕塑作品中不難發現他對雕塑藝術的誠懇態度。朱尚熹老師極力倡導雕塑的本體化,去掉表面的說教功能去挖掘雕塑的內在語言。他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反復去研究雕塑最核心的內容,他把具象與抽象化為一體,強調雕塑的架構,無論任何形式的雕塑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形體與空間的問題,二者的關系是成功的關鍵。
形體與空間重要性對于雕塑家來說不言而喻,一個雕塑作品的深度與否這兩點是其判斷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在不斷的實踐中去慢慢體會其中更深刻的內涵。毫無疑問,拋開雕塑本身的敘事性要傳達的東西就是形體與空間的關系,我們應該積極地去挖掘雕塑的核心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在全球語境下的雕塑作品的表達力與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孫振華.中國當代雕塑[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
[2]朱尚熹.縱深的形——朱尚熹教學雕塑隨談[M].重慶出版社,2011.
[3]朱尚熹.重識羅丹[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何力平.為雕塑鑿七個孔[M].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卓,身份證號為130684198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