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漫文化是當代文化中的一種亞文化,論文分析了中國動漫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受到傳統文化、管理方法、技術瓶頸等方面的不足,并分析了可能帶來的危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可供參考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動漫;文化;發展
動漫文化是當代文化中的一種亞文化,主要是為了適應多元化,快節奏的生活而出現的。這種文化不同于其他的封閉的文化,具有開放性和變化性的特征和獨特的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動畫最早誕生在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新時期以來眾多題材不同、風格各異的動畫片開始紛紛出現,已經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動漫文化對青少年有著很多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伙伴。動漫文化依靠的是動漫產業,這是動漫文化發展的載體,但是當前中國的動漫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影響了此項功能的發揮,具體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動漫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第一,產業鏈斷裂。中國的動漫產業還沒有完全地發展起來,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肯定會造成先進設備的沒法引入,這樣制作出來的動畫肯定也都是些成本低廉、簡易粗糙的網絡動畫短片。前期策劃、動畫制作,乃至動畫的上映和版權的出售,都需要細致的經營、銷售與監控管理。一般的各級電視臺抱怨動漫片數量少、質量次,很少出錢購買國產片。投資人往往先是關注前期的動畫節目的效果,一旦發現效果不好了就不再投資了。
其次,高層次人才匱乏。中國高層次動漫設計人才的缺乏也是學界公認的,這也是導致動漫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原因。中國的動漫人才往往存在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很多繪畫藝術水平比較高的人才是不懂電腦制作,很多懂電腦的人的藝術水平又比較低,這樣導致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鳳毛麟角。
第三,中國缺乏有創意的人才和題材,即使有了創意技術上也達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就開始模仿西方。由于西方和日本動畫片的大量侵蝕,特別是國外動畫片在本國已經收回了成本的情況下采取幾乎免費贈送播出動漫的手段,這讓中國的動漫開發者們認為西方的東西就是好的,就是兒童喜愛的,自己技不如人,就開始拼命地模仿。一味地模仿日本,其實并不了解日本,這樣也就沒法找準定位。設計出來的作品感覺和中國的現實還是太遙遠,也就很容易失足。
二、中國動漫文化產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動漫產業鏈
我國的動漫產業需要積極地把握住時機,走市場化道路。首先在發揮市場機制在產業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建立統一、開放的動畫市場。原創動畫制作企業要同動畫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如食品飲料、圖書期刊、娛樂設施、玩具文具、新興媒體等動畫衍生產品機構的交流,逐步形成完善的利潤增值體系。尤其在最近幾年寬帶網絡、手機等傳輸網絡發展的背景下,可以積極探索動畫與互聯網絡、網絡電視、手機終端等新興媒體的業務融合,創造出了更為豐富多樣,靈活互動的新業務。
(二)大力培養動漫創新人才
動漫行業首先需要的就是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高校要針對動漫人才缺失的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在這方面可以向日本學習,提高準入門檻,集中培養優秀的動畫制作者。而且混合型人才的培養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很多日本優秀的動畫者有良好的專業背景,獨具匠心的風格。電腦技術也是非常高超,會分割鏡頭,會組織畫面,吸引了不同的讀者。將文化與藝術修養與市場相結合,會制造令視覺感受沖擊和震撼的效果,這些都提示我國的院校要及時改變舊的培養模式,以高素質、富創新思維的人才為培養目標,建立完善的一整套先進模式,培養出真正的專業人才。
(三)實現動漫與傳統文化續接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傳統和豐富的文化積淀,中國也曾有過動畫制作的輝煌,中國優秀的國產動畫片往往都是吸取了中國古典繪畫和古典文化藝術的營養,比如較為成功的《寶蓮燈》《大鬧天宮》《封神榜》等都是如此。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動漫觀眾與讀者群,比如最新的《哪吒》借助于優美的京劇旋律,古色古香的建筑場景,落落大方的古典造型贏得了青少年的青睞,這些都是非常值得青少年的文化期待的。這種對傳統的開發也是時代的需要,能夠解決當前中國動漫船已不足的問題。作品的創意,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它注重的是構思的原創性,民族文化在影視作品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拓展國際合作新路徑
中國動漫創作要想真正立足,絕對不能只靠模仿別人,否則是無法發展壯大的。我們也要考慮國際市場的需求與特點,在保留產品民族特點的同時,兼顧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這點可以參考《中華小子》,這是中外合作的優秀動漫,由法國編劇,中國負責原創形象設計和美術設計。今日動畫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與法國卡通人動畫公司合拍,今日動畫公司從國際市場收回,享受國外完全版權,然后在國內發行,收回的錢再投入產品開發并繼續開發圖書以及各類動漫周邊產品,這種互贏的國際合作方式開拓了動漫發展的新路徑,目前已經銷售至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
參考文獻:
[1]李常慶,諸葛蔚東.日本動漫產業與動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28.
[2]津堅信之,秦剛.日本動畫的力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
作者簡介:孫翌飛,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17屆動畫與數字藝術,二維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