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電影成為上層建筑之一應運而生,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類不同的生命體驗并產生不同心理反應。熒幕中的色彩像是繪畫,既能表現實物,又在塑造角色的內心面貌上有著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色彩;視覺沖擊力;隱喻性;視覺張力
從電影之初的誕生,到漸漸登上銀幕的彩色電影,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彩色影像成為銀幕的主體,發現研究色彩,并且掌握色彩的運用的規律變得尤為重要,色彩逐漸變成了電影語言中一個重要部分。
一、色彩在電影中產生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電影成為上層建筑之一應運而生,電影被稱作是第七藝術。電影運用“視覺暫留”的原理,通過膠片變成活動的影像。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視覺,對視覺影響最大的就是色彩,原因是,在于顏色源自于大自然先天的色彩,藍藍的天空、鮮紅的血液,金色的太陽.......這些先天色彩會使人聯想到與這些自然物相關的感官體驗,這就是最原始的影響。紅色由于其莊嚴的而安全的顏色,常被當作王權的顏色。純黃色歡樂柔富有可愛的特點,常被用在天真活潑的場景中。
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類不同的生命體驗并產生不同心理反應。熒幕中的色彩像是繪畫,既能表現實物,又在塑造角色的內心面貌上有著關鍵性作用。
二、色彩的感情
色彩是具有感情的,視覺主導我們身體感官主要位置,喚起人類的情感活動。色彩的刺激成為一種相應的情感體驗,基于這種體驗,又具有了象征和寓意的功能。色彩是構成風格的重要藝術手段,同時也能重點刻畫不同的角色內心,更能體現該影片的主題思想。比如紅色在觀眾內心代表熱情和激烈,既是太陽的顏色也是沖動的色彩,給人的視覺感受很濃烈,這就是色彩的情感作用。黃色明度高,具有吸引觀眾的視線力量,在設計色彩中,黃色也具有明快活潑,是充滿幸福感的色彩。
除了以上總結出的這些一般性規律,色彩還有:
三、色彩在電影中的表現
(一)民間色彩帶來的視覺沖擊
中國導演張藝謀,他的電影語言中善于運用單純明快的中國民間色彩來捕捉觀眾的視覺點。傳統民間喜歡高純度的對比色來表現熱鬧的氛圍,這種色調往往也是中國民間老百姓表達情感的最直接的形式。這種原生態的表現形式,體現我國民間色彩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承載著電影主題下的寓意性。同時我們觀察到,在荒漠的背景下運用紅色,充滿了蒼涼的氣息,黃土地背景和人物鮮艷的色彩造型成為這部電影的主要特色。通過色彩變化直接刺激觀眾心理,帶動觀眾情緒,這個時候的色彩扮演著重要角色。
比如說,電影《英雄》中,他將紅、藍、黃、白、綠發揮到了極致,在交代劇情走向和塑造人物性格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張藝謀是一個善于用色彩表達深層含義的導演,這種民族化的展現是中國電影色彩藝術的代表之作。
(二)色彩在電影中敘事與情感作用
色彩在電影的敘事和情感中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張藝謀對紅色的喜愛體現其個人作品深深個人特點,同是亞洲導演的蜷川實花,把顏色發揮到女性視覺的另外一種極致,蜷川實花的電影擁有著“看一眼便知作者”的女性魅力,多以女性為出發點的視角,金魚與絢爛的花朵常常出現在鏡頭中,既美麗且脆弱是其代表的意象,反襯出女性對現實不斷抗爭,表現出了獨有的自強的女性力量。
平面專業畢業出身的她,并非導演專業,從一開始的攝影師做起,使用膠片攝影,不加以后期只是增強曝光量達到所想要的效果。她的故事中常常出現“花、金魚、女性、旅游地的風景”視角。獨特的色彩,在電影的表現中充滿隱喻,代表作電影《惡女花魁》講述了江戶時代頭牌花魁清葉的傳奇故事。而另一部《狼狽》則圍繞娛樂界時尚女王莉莉子的陰暗故事展開,和《惡女花魁》一樣體現了浮華背后女性的無助和脆弱。
四、結語
綜上所述,色彩在電影的表現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黑白膠片進入彩色時代,電影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從東方至西方電影,也有既有張藝謀指導電影場面的恢宏浩大,也有在場景色彩上充滿個人特色的巴茲·魯赫曼,有華人導演李安鏡頭美輪美奐的色彩,有極力推崇個人暴力美學的昆汀·塔倫蒂諾,無論表現手法如何變化,色彩都是他們表現自我電影能夠脫穎而出的利器。
參考文獻:
[1]于瀛.張藝謀電影的色彩運用藝術[J].芒種,2015(05):125-126.
[2]周麗英,張麗萍.色彩傳播與心理隱喻--談電影《山楂樹之戀》中的色彩處理與符號意義[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02):86-89.
[3]《中國電影藝術史研究叢書》(共7卷)[J].藝術評論,2018(05):193.
[4]舒明著.日本電影縱橫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5]杜娟.論音樂敘事在電影中的發展及多樣化功能[J].黃河之聲,2019(14):40-41+43.
作者簡介:張舜(1991.8.16),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6級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期間多次獲得一等獎學金,畢業獲得優秀畢業生榮譽,碩士期間獲得海南大學優秀研究生會干部榮譽,院研究生會學術部干事,同年獲得海南大學研究生會新媒體副部長,2017年參加海南“一帶一路”研究生論壇,2018年攝影作品獲得海南大學研究生攝影大賽優秀獎,研究方向為設計學與非遺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