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珊??路文亮
摘要:虛實相生這一中國傳統文藝理論中的概念和藝術手法,不僅在中國繪畫、詩詞領域得到普遍運用,也在影視意境營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三個角度分析了虛實相生在影視意境營造中的運用,希望能對強化國產電影的中國風格起到有益作用。
關鍵詞:虛實相生;影視;意境
虛實相生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頗得藝術理論家的重視,研究者普遍認為這是意境的結構特征。實境即詩、畫中直接呈現的特定藝術形象或符號;而虛境則是由特定形象在幻想、聯想、想象中生成的形象。意境就是由這主客體的相互交融,由二者相互生發而最終形成的。那么,這種虛實相生的意境生成機制在影視意境的營造中應該如何運用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一、被攝物之實與鏡頭語言之虛
在影視話域中,被攝物包括景、物、人、事四種要素,他們都是可見的物質現實的存在。在拍攝之前,這些要素都已經存在于攝影機之前,因此,我們把它們稱為“實”。而在拍攝和后期制作時,影視創作者們通過鏡頭、畫面構圖、光線影調、運動方式、色調、蒙太奇等,使物質現實層面的諸物變成畫面上的影像。這些鏡頭語言并不直接表現出它們自身的存在,而是通過被拍攝實物體現出來。因此我們稱他們為“虛”。雖然需不可見,但它們使被攝物在原有的客觀實在之上加入了創作者們的主觀色彩,成為帶有一定的感情傾向的銀幕影像。例如,在影片《紅高粱》的最后,“我爺爺”帶領一群造酒的伙計,帶著酒壇子炸了鬼子汽車之后,人物和汽車都變成了濃重的剪影,而輝煌的耀眼的陽光則將那一片戰場的莊嚴壯烈渲染的十分到位,使感動和悲壯的情緒強烈地沖入觀眾的心里,實現了象外之意的表達效果。
二、畫面中的實與虛
虛實相生的結構可以產生于畫面構圖中和布局中,也就是畫面中景、物、人、事等實體與畫面空白之處所形成之虛實相生。實體形象由空白之虛而升華,而超越,從具象走向抽象,從有限變成無限,使“境生于象外”“無畫處皆成妙境”。例如,在電影《圖雅的婚事》中,多次出現圖雅走在一條連接大漠與大漠的道路上的畫面,這條路是圖雅每日勞作的必經之路。在這一場景的構圖中,無盡荒漠和虛無天際將畫面一分為二,圖中呈現出大片空白,但這些空白不僅表現出圖雅生存環境的惡劣,更讓觀眾體味到了圖雅內心的茫然、艱辛和無助。
三、空鏡頭
影視中的空鏡頭指的是畫面中不出現與劇情相關人物的鏡頭。由于其主要內容是自然景物或客觀物件,因而又被稱作景物鏡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詞中,寫景是創造意境的結構性元素,它能夠與抒情構成靈活的虛實相生的結構,為意境的創造提供特定的視點、情境。而空鏡頭則是影視中特有的寫景方式,與包含人物運動的一般場景相比,它更有利于傳達劇中人物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意境。尤其當選取意象含義豐富的特定空鏡頭,與人物畫面相互銜接襯托時,可造就意境的渾融,如李少紅版電視劇《紅樓夢》中的“黛玉秋夜撫琴”一幕,窗外的秋風秋雨、打濕的窗欞形成秋風秋雨圖,書案上的古琴、哀婉的琴聲與黛玉形成美人撫琴圖,這兩幅動態的圖景互相映襯,不知是黛玉的琴聲因秋風秋雨而倍顯哀婉?還是秋風秋雨為琴聲所動,更顯得凄涼?總之二者相互融合,傳達出生命無常、物是人非的惆悵。
四、結語
意境是中國特有的概念,影視中意境的呈現是突出國產電影的民族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意境創造的重要生成機制,虛實相生在影視營造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本文分別從電影影像特性、畫面結構和蒙太奇組接三個層面探論了影視意境營造中虛實相生機制的具體運行,即是為了增加影視利用意境實現中國風格影視獨特性的可能。在探索中國電影獨特風格的道路上,我們仍需更多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書亮.中國電影意境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
[2]王德勝.意境:虛實相生的審美創造——宗白華藝術意境觀略論[J].文藝爭鳴,2011(15):15-19.
作者簡介:宋珊珊,女,籍貫陜西省西安市,碩士研究生,西北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為藝術學;路文亮,女,籍貫陜西省西安市,碩士研究生,西北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為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