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姿??劉俊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美好景觀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水生觀賞植物作為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其應用也不斷增多。本文主要介紹了水生觀賞植物的基本概念、分類及其在生態調節中的作用,并對水生觀賞植物的利用以及發展前景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斷。
關鍵詞:水生觀賞植物;造景藝術;生態學;水體凈化
水景作為景觀中一種重要的生態廊道,其功能的正常實現與否關系到整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水生觀賞植物作為水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水體,美化景觀面貌,提升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一、水生觀賞植物的景觀生態學作用
(一)景觀營造
對不同水生觀賞植物進行科學規劃,能夠讓水域景觀更加優美,同時組成觀賞群落,進一步促進園林觀賞性的提升,有效促進景觀效果的提高,豐富園林生態景觀的內涵。過去一直以來,水生植物都是組成園林生態景觀的重要內容,類似于月照荷塘這類景觀,往往令人心曠神怡[1]。
(二)水體凈化
諸多水生植物自身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吸收附近環境內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在這一基礎上,一些水生植物還能夠對水體內的有害元素予以吸收,控制其他藻類的惡性繁殖,有效保持水體生態平臺,優化區域水體質量。
(三)經濟價值
水生植物表現出顯著的經濟價值,例如說蘆葦能夠用于造紙和紡織;而荷花的地下莖以及菱的果實能夠被當作是蔬菜來食用,還有部分水生植物擁有十分高的藥用價值。
(四)保存生物多樣性
水生植物能夠為很多水鳥、昆蟲以及野生動物帶來棲息地以及食物。水生植物和非生物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能夠讓區域內的水體變得更加具有生命活力,進而有效維護水體中的生物多樣性。
二、水生觀賞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類
(一)基本概念
水生植物,指的是其身體結構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夠長期在水體中生長的植物,在園林中常見的水生觀賞植物都是水生植物的一種類型。本文將水生觀賞植物給出了如下的解釋:即是植株部分或整體處于水體之中,可以和水環境相適應且表現出一定觀賞性的植物。
(二)分類
水生觀賞植物的根、莖、葉內包含了非常豐富的通氣組織,從而能夠讓其可以在水下生存。根據其生活方式,通??煞譃橐韵滤念悾?/p>
1、挺水型
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上部莖稈、葉片挺出水面。其往往存在淺水或水陸過渡環境下,一般來說具備和陸生植物較為類似的生物特性。挺水植物種類繁多,在工程上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水生植物種類。對于水體景觀而言,它的水面立體造景功能是其主要特點。
2、沼生型
生于水深一般在 0.5厘米以內的沼澤等淺水地帶。如天南星科的菖蒲具地下橫生的根狀莖和直立的劍形葉;初夏開黃色花,常叢植池沼灘邊,或與荷花、睡蓮配置觀賞,全株還可作香料或入藥。莎草科的旱傘草葉秀麗瀟灑,宜盆栽,或入盆后置池中巖石之上供觀賞。鳶尾科的黃菖蒲春夏開黃花,宜臨水或在溪流石隙間種植。千屈菜科的千屈菜(水柳)夏秋開紫色花,宜水邊或于花境配植,也可盆栽。十字花科的豆瓣菜(西洋菜、水蔊菜)夏季開白色小花,可作蔬菜用,并為良好的園林水畔植物。
3、浮葉型
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不存在地上莖或無法直立,葉片與花直接漂浮于水面。葉片能夠沉水生長,隨后逐漸浮出水面,其花一般會伸出水面。浮葉植物在水體景觀上,與挺水植物互補,可凸顯水面平面效果,也可作為彌補,深入挺水植物所不能到達的深水區域。
4、漂浮型
根不扎入泥土,全株漂浮于水面生長,隨風浪和水流四處漂浮。大多數這一類型的水生觀賞植物能夠在淺水亦或是潮濕環境下生長。通??吹降臑轼P眼蓮、大薸等。因其漂浮移動、繁殖迅速,在實踐應用上既難以定位,也易造成泛濫成災,應慎重使用[2]。
三、水生觀賞植物的應用前景
(一)水生觀賞植物在水族箱中的應用
現代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讓現代人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很多人開始在家中安置水族箱。而水生觀賞植物能夠讓水族箱的景色更為美麗,讓整個居家環境變得充滿綠色氣息,也讓人感受到清新和幽雅。
(二)水生觀賞植物在景觀園林中的應用
現代化建設發展步伐的加快,各類園林景觀、濕地公園等建設項目日益增多,因此水生觀賞性植物在這些園林景觀中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應用,其生態價值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視。
(三)水生觀賞植物在濕地建設中的應用
水生觀賞植物的利用是濕地恢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濕地的觀賞性。對于濕地的水畔、巖石縫隙以及水面環境來說,水生觀賞植物的應用可以有效增強其美感。
四、結語
水生觀賞植物是水體綠化、美化和凈化不可缺少的元素。對于水生觀賞植物的栽培而言,必須要堅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和發揮地方特色。另外還需要充分認識到其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中的地位與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利頂,李秀珍,傅伯杰,肖篤寧,趙文武.中國景觀生態學發展歷程與未來研究重點[J].生態學報,2014,34(12):3129-3141.
[2]趙文武.景觀可持續性與景觀可持續性科學[J].生態學報,2014,34(10):2453-2459.
作者簡介:楊新姿,吉首大學美術學院;劉俊,指導老師,吉首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