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藝術,不同時期,人們的認知不同,對藝術的定義也會不同。本文中,筆者對藝術進行了重新審視,并進行重新定義。以期可以加深人們對于藝術的理解與認知。
關鍵詞:藝術;定義;藝術理論;藝術品
一、新藝術定義
上帝死了
神被戳穿了
靈魂將何去何從
唯有藝術
才是最好的歸宿
記得上小學的時,老師就告訴我們,人是神用泥巴做的藝術品,神是萬能的。長大后我們發現,無所不能的神居然是人塑造的,亞當夏娃等諸路神仙更像是人類的藝術品。尼采也說,神是一個虛偽謊言,只有藝術,敢勇于挑戰這種謊言。那么,藝術是什么?藝術與宇宙一樣,越是探索了解她,越感無邊無際,越覺力量無窮,甚至連人也是一種藝術品。在這個日新月異、時空轉換的全新時代,藝術似乎越來越混沌。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藝術,重新定義藝術。
二、藝術崇拜
藝術是人類在宇宙認知過程中從感性到理性再回歸到感性的統一,是一種無極的巨大力量。藝術崇拜有別于宗教信仰,她是藝術力量在超越宗教、哲學、科學后向更高層次嬗變的結果,是人類發展歷程上本能的主觀反應,是人對宇宙天地的超越性意識,是滿足人類超越現實指向未來的精神導師,是人對自身存在與客觀世界本然性的某種反應,是一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她引導人類向著真善美的神圣價值體系全面循歸,把人帶入超凡入圣的思想境界,使人主動自覺的擁抱藝術,將藝術永恒的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明確生命存在的意義。
思想是宇宙的統治者,藝術是思想的靈魂,藝術崇拜是生命進化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結果。
三、藝術超越傳統
藝術本質具備“神”“魂”“氣”“魄”的特征,賦有超越性、思想性、精神性、引領性,如同黑洞一樣有著超強引力和感力,能喚起欣賞者心靈的共鳴,能安撫人類靈魂。更廣義地說,藝術是可以開啟宇宙生命的。縱觀古今,我們清楚地看見,藝術與人類始終形影不離,現在以致未來,城市規劃不再只為了城市,服裝設計不再只為了服裝,無論你走在大街上還是坐在茶館里,無論是掌上的手機還是超市里的商品,都被藝術所交織。生活藝術、交際藝術、茶藝、花藝等形形色色的藝術形式不知不覺中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
時間不斷推動時代前行,人類認知及精神需求不斷升格,傳統藝術思態早已力不從心,藝術必然超越傳統,進入更高思想層面。未來藝術,將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四、藝術超越哲學
自誕生哲學開始,藝術就扮演著發聲機角色,把很多哲學道不清說不明的問題形象地表現出來,發揮著引領人類的重要作用。在中國,老莊孔孟等哲學思想影響著東方藝術,西方自柏拉圖開始即系統的討論藝術與哲學關系。哲學基于宇宙,藝術同樣基于宇宙,兩者在生命進程中深度影響著蕓蕓眾生。人類大腦又如同一個小宇宙,神經元與宇宙息息相通,在解決溫飽后,必然追問宇宙與人生的關系和意義。哲學力求探索這一系列的本未問題,藝術同樣關心人與宇宙關系,關心存在的意義。在與哲學同一高度的探索外,藝術還具備特有的表現功能,并將真善美、感性理性、存在虛無統一,以更宏觀的感性思維,進入超高維度的意識空間。也就是說,藝術是跨越哲學的。
五、藝術超越宗教
藝術與宗教有著眾多共性,如生產愉悅與希望,制造超自然幻想與情感,撫慰人類靈魂等。藝術家將抽象萬能的神靈從混沌茫然中具象出來,使信徒內心明確神靈形象,堅定崇拜方向。原始巫術祭祀,各時期宗教,都與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上古時期對自然、神靈、祖先等信仰崇拜,以及遺存的巖畫陶器祭祀物品等,包括近代宗教類建筑、繪畫音樂等,都充滿著濃厚的藝術色彩。在宗教發展史上,藝術從未離席,并散發出巨大的神秘感染力。藝術和宗教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同時存在,藝術呼喚著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欲望,宗教麻醉著饑渴絕望的心靈,兩者好比道家的陰陽太極,相互交融催化。而人類,欲望始終在無止境的膨脹中,人與自然關系越來越不和諧。與此同時,麻醉人類的眾神的外衣被一件件剝落,謊言被一次次戳穿,固有的宗教約束力逐步減弱,人類靈魂將何去何從,不斷超越和自我超越的全新藝術崇拜,更能夠安撫脫韁的靈魂。
六、藝術超越科學
科學從主觀認識到客觀實際地去實現思想價值,藝術則更宏觀的探索表現人類精神思想,科學改變生活,藝術改變境界。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論壇上提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理解藝術需要科學。法國超意識作家福樓拜說,藝術要科學化,科學要藝術化,兩者從山麓分手,回頭又在山頂匯合。時至今日,藝術已發展為一種全新的崇拜形式,無法與科學并留在彼此交融的同一山頂,跨越科學,進入更廣義空間,自由探索思考人與宇宙關系,是藝術本能性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楊磊.為何定義藝術:藝術、信息與教化[J].社會科學戰線,2019(11):183-189.
[2]高建平.美學是藝術學的動力源——70年來三次“美學熱”回顧[J].藝術評論,2019(10):7-15.
作者簡介:王艾石,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