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交通的發展以及社會對城市公共空間需求的逐漸加大,人們對于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以及景觀再利用逐漸重視,主要利用方式從閑置、停車、綠化轉為市政用房。但在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再利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制約著高架橋的再利用,不利于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對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再利用進行了探索,以期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參考,巧妙地將高架橋下的灰色空間轉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場所,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氛圍。
關鍵詞:場所營造;景觀再利用;高架橋
一、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再利用的重要性
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還在無形中增加了交通的壓力,由交通擁堵而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是城市中的主要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建立了城市高架橋,高架橋的投入和使用為人們提供了方便,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高架橋所占面積較大,以縱向發展形勢發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過度占據了城市空間。同時,高架橋的建立分割了城市景觀,削弱了社區與城市之間的聯系,城市間的場所感丟失,加之其顏色大多為冷色調,灰暗顏色給人以壓抑之感,結構、建筑設計單一,與周邊城市的發展格格不入,不利于高架橋的進一步發展。另外,我國對于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的再利用處于初級階段,空間環境和景觀再利用率需進一步提高。
二、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再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景觀空間處理缺乏特色
在高架橋下的環境調查中發現,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再利用中的內容和形式無太大的差別,綠化手段相似,空間辨識度較低,綠化空間的利用率也較低,綠化功能基本相似。如對于高架橋下部空間利用大多是建立停車場,只有匯合型高架橋下的利用形式為景觀綠化。大部分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不夠合理,且后期管理不到位,未充分利用高架橋下的空間。同時,高架橋下的景觀綠化過于單調,以往對于高架橋節點空間的處理上多采用中央環島觀賞性綠化形式,鋼筋混凝土的橋墩和清一色的橋柱和橋體顏色給人以壓抑之感,形式單一、顏色固定的高架橋對于人們無任何美感可言,也不具有任何觀賞性,自然也無法吸引人利用高架橋下的空間進行活動,因此,高架橋下景觀空間處理缺乏特色的問題亟須解決。
(二)空間利用形式雜亂
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形式雜亂,且利用形式缺乏統一的管理和設置,橋下擺放有大量的廣告招牌、建筑物,流動性攤位較多,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現象嚴重。由于上述不定性的使用使橋下空間狀態呈現出亂的狀態,特別是流動性攤販和非機動車的隨意停放也帶來了很多的安全隱患。高架橋下雜亂無章的空間利用也使高架橋和橋下空間的聯系減弱,城市中的建筑物給人以格格不入之感。同時,高架橋的單一設計也影響人的心情,給人一種壓抑暗示,由于高架橋是架空的大體積建筑物,在高架橋上行駛時會看到橋下的陰影面,讓人產生一種壓抑之感,增加了人們視覺上的不舒適感,加之高架橋的造型設計一樣,趣味性和豐富性減弱,應針對上述問題采取相關措施,優化空間利用形式,使空間利用盡量做到高效率和高質量。
三、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及景觀再利用措施
(一)營造特色景觀
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應以特色景觀為主,其不僅是所在區域文化特色的彰顯,更是景觀設計的載體所在。帶有地域特性的文化符號和高架橋下空間設計的結合主要從周圍的環境和景觀入手,如某地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其城市發展與鐵路的關系很大,就可以結合鐵路文化進行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設計,將鐵路文化融入環境場所營造及景觀設計中有一定的創新性,也突出了該區域的特色,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既加強了人與歷史、文化之間的聯系,又將該區域的文化以一種創新的方式輸出,可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現實價值,有利于該區域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二)建造公共服務設施
高架橋下的灰色空間大多因為空間多種方式的利用而變得混亂,為了優化高架橋下灰色空間的利用,吸引人進行相關活動可建造公共服務設施。如公共廁所、照明設施、指示標志、供人們休息的座椅等都可以增加人們對于高架橋下空間的利用。上述設施的建造再為人們營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和場所的同時也加強了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增加了人們的步行效率和質量,人們在步行的同時可提升自身的愉悅感,使人們注意到周圍的環境和景色,進而更樂意結合自身的愛好進行一系列活動。通過人類的活動可作用于景觀再利用,可對所活動人員進行走訪、調查,進而結合所處高架區域進行周圍景觀的合理開發和再利用,如高架橋下空間較大可適當增加一些健身器材,滿足人們對于健身的需求,還可以舉辦較有意義的走步大賽,讓人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到高架橋下的美景,科學、合理、充分地運用高架橋下的景觀,將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巧妙融入高架橋環境場所的營造中。
四、結語
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以及景觀的再利用可根據高架橋下空間的實際情況進行,在設計過程中可結合地域特色進行,并將以人為本作為設計的基本理念,使所營造的場所和景觀符合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實際需求,進而有效提升城市空間利用率,使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更高,高架橋下環境場所的營造和景觀的再利用也可以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駿,劉琛.城市立交橋下附屬空間利用的景觀營造原則初探[J].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2007(6):5-9.
[2]劉頌,肖宇.城市高架橋的景觀優化途徑初探[J].風景園林,2012(1):95-97.
作者簡介:武麗娟(1994.2.18),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環境設計專業,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