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建筑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具有濃厚的意境,在古典園林中這一特點尤為突出。本篇對中國古典園林元素進行了闡述,并對小區景觀環境中古典元素的創作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現代小區景觀環境開發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小區景觀環境;創作方法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極為迅速,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在吃穿住行上都有了極大改變[1]。小區景觀環境是現代城市生活中重要的休憩場所,人們在景觀環境中,不僅會重視到設施的完善性,對于園林景觀的美觀和意境也會有較高要求[2]。中國古典元素在小區景觀環境中的創作方法也因此受到了重視,基于此,本篇對此展開探討。
一、中國古典園林元素
(一)山石元素
山是整體園林的骨架,自然界中山有各種形態,多是以土石混制,一般可以將其分作土抱山石、土山及石山等。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堆山疊石多是以自然為目標,具有真山的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山石也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在園林中的作用主要是進行景觀構造。將土、石等作為材料,以自然土石形態為摹本進行假山構筑是中國園林的特色表現形式。另外并非是所有園林空間中都會設有假山,畢竟園林構造受到空間范圍的影響較大,但肯定會有石。點石是堆山疊石的補充,比如在樹木間、墻角、路邊等都會點設幾塊石頭,對于空間構造的意境提升有極為有效的作用。
(二)水體元素
在自然景觀中水體是最富有生氣的元素,水為萬物之母這是一種刻在基因序列里的共識,在中國古典景觀中也有這樣的共識。不過中國園林構建中的水景主要是對靜態水的表現,平靜如鏡或者煙云流轉的意境最受青睞。中國園林中開鑿的水體也較為多,比如瀑、泉、湖、河等,在進行水體的開鑿中,要以人開如天開為基準。對于水的處理要保證有始有終,始終俱全才能使水宛如生命的存在。
(三)建筑元素
在中國園林中,建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一般是用中國古典建筑風格建成。比如中國古典建筑中的飛檐啟翅就具有大方雄偉的古典建筑風格。建筑的租用不僅是為休憩而建,也是為景觀本身而言,與山水應和,自成一體。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具有多種形式的建筑,總結而言便是亭臺樓閣、軒館齋榭。一般而言,古典園林中的建筑主體僅有一個,但其周圍會有數個或單個附體建筑,使用廊的形式進行連接,進而構成建筑組合。這一手法能夠使主體建筑被突出,對于主建筑藝術感染力具有強化作用,且能夠使得景觀得到完善,欣賞及使用能夠兼顧。
(四)植物元素
在古典園林中進行植物配置時,一般會采用自然配置的方法,這主要是使與園林自然式風格能夠保證契合。園林中花木進行選擇是也需要有相應的標準,比如花木要有自然優美的感覺,就可以從樹冠的形態、樹枝曲直程度、樹葉性狀等方面進行選擇花木的對于山水景觀等具有襯托的作用,比如竹子給人以高尚正直、松柏象征長壽及堅強、蓮花喻示純潔無瑕等等。古樹名木對于園林氛圍渲染也具有重要作用,古木繁花能給人古樸幽深之意境。
二、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在小區景觀環境中的創作方法
(一)立意
立意主要是對文化內容主題的表現。在這一方法的應用中首要對題材進行選擇。傳統文化中有較多以情換景的題材,對于題材根源有充分了解及掌握,就嫩故在人文資料及當地自然資源中發掘出適用的形式及內容。古典園林中為景點取名便是一種賦予景點文化內涵的手段。但如今就不同,一些小區直接用英文字母排列來進行取名,不覺間便有了煞風景的嫌疑。就比如拙政園中荷風四面亭,若沒有風,也能從其中有風,遐思無限,取其義而形忘。
(二)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使景色如畫,在小區景觀進行建設中,要以如畫為原則進行各類元素的應用。若要使各個觀賞點都具有畫的意境,就要滿足虛實有致、景色次第,也就是虛實分布有原則,景色具有層次。在虛實結合的運用中,方法有虛實順序,比如在長廊側邊的亭子與開闊平原上的亭子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虛實效果也具有不同,在亭、廊和廳堂比較時,會覺得前者過于虛,但組合后廊亭便得到突出。
(三)流形營造
形義貫通使整體的園林結構更具有生動感,就需要對空間流動效果進行重視,層層遞進。對于園林意境美的營造關鍵在于園中風景,也即是園林中基本的形。在園林意境美進行營造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各個形象都美,且要具有活力及生氣。所以在進行景觀布局中,要講究虛實平衡、適應環境。其次,對于主觀意境的注入,這是設計者將自己對風景的情感和體會進行加入,在觀賞中的路徑進行引導。最后則是在情景之間的聯系要進行完善,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使得氣韻生動,以此使景色宛如流動。
三、結束語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城市建造中,人們更加重視公共景觀的環境,好的景觀不僅入住率高,建設企業也能獲得社會效益。本文對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在小區景觀中的創作方法進行了闡述,能夠為現代小區中國古典盡管建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一茜.現代景觀環境設計中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結構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8(03x):201-202.
[2]章柔婧.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景觀的意義[J].現代園藝,2018(14):125.
作者簡介:胡青青,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