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要: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未來教育必然會出現顛覆性的改變。本文提出智能時代下,如何將最新的教育技能手段深度運用于教學領域、學科教育教學中,以突破傳統陳舊、不適用時代的教育模式,達到更深層次、更核心領域的教學改革。將智能時代教育與美術學科教育深入融合,形成交互共生的關系。
關鍵詞:人工智能;學科教育;個性化創新教育
麥肯錫連續兩年發布了關于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報告。報告中談到,由于AI所帶來的自動化,在2030年大概4-8億人當中會有3.75億的人需要職業轉換,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學習新的技能才能適應工作。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會替代,如生產線工人的重復勞動和低技能崗位,以及如收銀員的基本認知技能崗位工作人員。在這些工種消失的同時也會創建新的工種,比如較高的認知技能、復雜的資訊處理技能、社會和情感技能等。
一、人工智能的極速發展對學科教育的影響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智能產品涌現給生活帶來了便利,所有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手機。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教育方式的必然改變。知識海量產生,在線教育的發展讓學校教育變得邊界不清。未來的學校教育將是教育學、認知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混合體,會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斷地進化。
不久的將來,很多職業將發生重大改變,現有部分職業將被機器人取代。新型職業將產生,它要求具有創新思維能力、較高的認知技能,以及能夠運用各種技能的創造性勞動的崗位。從教育的視角來看,未來的教育模式必將跟著做改變,對未來社會勞動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能力要求。因此,我們的學科教育應該更加關注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創新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品格和關鍵技能。未來教師的教育,必須具備未來的新視野,明確我們的學科教育應該幫助同學們為未來做好準備。教師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迎接時代帶來的教育轉型和教育改革,將人工智能下的新技術融入學科教育,讓學生駕馭未來高科技的學習發展趨勢。
二、智能時代下的教育狀態分析
智能時代下,傳統教育從紙質教材到教學方法在到教學評價的整個教育體系,都因為新的信息技術而改變。在線課程,電子教材大量出現,譬如微課、慕課、3D、VR虛擬實驗室也開始普遍運用于課堂。大數據教學分析技術,各種學習診斷系統、也開始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與評估過程中。在語音智能識別、人像直播視頻、大數據計算這些技術的支持下,教學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一)數字化課堂。即我們說的翻轉課堂。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原有的知識傳輸方式和建立方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書籍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網絡數字化信息資源成為課程的主要呈現形式;我們的課程建設也可以通過平臺大家共享共建交流。翻轉課堂最關鍵的是學生通過微課、慕課進行課前任務的學習,再結合老師課上教學兩者之間的連接和反饋,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講,這個反饋代表著學生學習接受能力程度的數據分析,以便于教師及時的改進教學策略。
(二)智慧課堂。智慧課堂源于智慧學習。智慧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和任何步調進行輕松的投入的和有效地的學習。目前智慧課堂有三種典型課堂環境類型,第一種類型即常見的多媒體教室,配有電子白板;第二種類型平板電腦教室,即機房;第三種為比較高大上的空間型智慧課堂,典型就是3D/VR智慧課堂。
(三)在線課堂。即通過互聯網來上課,可以是錄好的課程如微課、慕課,也可以采取網絡直播的形式,通過網絡社群、教學APP、小程序隨時實地的學習。在線課堂通過互聯網,讓老師和學生相隔千里也能開展教學活動,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更便捷,學生足不出戶就能網絡上面對面交流學習,跨越了時空局限,將人力、物力資源發揮到最大化。
三、智能時代教育與美術學科教學的融合策略
科技改變教育,思想引領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最核心的改變是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創新能力,而這恰恰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所欠缺的。盡管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巨大影響和挑戰,但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獨立性,教育的育人本質和核心要素不會改變。
(一)個性化創新教育讓學習更全面。AI時代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人工智能時代的課堂會更加趨向個人導向的系統學習,借助人工智能的計算分析,老師可以更加精細、精準地了解到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點,根據每個學生興趣愛好特征去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該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而不只是按照學科知識體系的要求進行學習。以美術專業平面設計課為例:平面設計案例更新地非常快,教材案例通常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老師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網絡社群給學生推送APP鏈接、教學小程序來補充和豐富除課堂知識外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針對不同情況的同學通過語音或者視頻輔導,及時地對學生設計作品進行點評并給出修改意見。在此過程中,同學通過平時碎片式的學習,最終實現系統性的完整學習,將碎片化知識按照個人的需要逐步建構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情境化教育讓學習更加設身處地。技術讓學習更加便捷,基于圖像識別技術、音樂識別技術、深度計算VR技術讓我們感覺身臨其境。沒有親眼見過的物品我們都可以通過VR感官來進行繪畫和設計。隨著5G的廣泛運用,網速將會變得越來越快。天空、海底世界離我們不再遙遠,甚至一些微觀世界,通過VR都能讓我們近距離接觸。基于這樣的真實場景,把它應用到我們的美術學科的教育中,眼前的一切變得活靈活現,設計靈感猶如泉涌,平面設計作品和動漫作品都將有巨大的提升。
(三)線上線下教育相融合讓學生更自主。AI背景下的學習將不僅限于課堂內部,在線課堂、直播課堂等讓我們每位學生體驗不一樣的教育過程,沖擊每一位同學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混合式的教育模式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的精準,解決問題更加及時,學習得更加個性化。比如說現在網絡的慕課課堂,里面有上百萬的課程可以選,學生課后延伸學習的時候,老師可以推薦相關學科內容給他,讓選擇到他最想學的。以網店視覺裝修為例:當學生在做網店輪播廣告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網店推廣的問題,作為美術專業的老師也許對這個學科并沒有太深入的了解,此時通過遠程連線可以把老師的范圍擴展到任何一個有網絡的地方,尤其是在5G的影響下,遠程連線的速度將會更快。 除了讓專業的美術老師解答這風格問題,甚至,網絡上虛擬的導師也可以隨時回答老師現場沒來得及解答的問題。未來的社會需要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從培養專業學科知識到跨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也將是我們教育的一個改變。
(四)教學反饋系統讓學習更因人而異。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課堂師生互動很少,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和知識掌握情況。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些問題將會得以解決。將AI技術與學科教育相融合,建立在圖像識別技術基礎上的教學反饋系統,通過視頻監控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然后用大數據對每個同學在課堂互動的情況進行分析。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結果,老師能夠更精準地知道每個學生各自的學習困難點在哪里,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人工智能在知識儲備上比人類智能更勝一籌,但人的情感需求,恰恰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根據不同情況類型的學生,老師可以在學科教育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輔導。
四、結語
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多種多樣,富有個性的。不忘初心,促進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創新,將智能時代教育與學科教育深入融合,形成交互共生的關系。在未來,人工智能能夠“授業”,但“傳道”和“解惑”,仍然離不開老師的指引。因此,智能時代下的學科教育,老師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老師是了解學生的大數據的分析專家、是學習路徑的規劃者、是學生的心靈支柱。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將智能時代的教育與美術學科教育相融合,更好地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綜合素養和關鍵技能。
參考文獻:
[1]方海光.人工智能環境下,智慧課堂該如何深度建設.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2019.2.13.
[2]余曉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
[3]陳曉珊.人工智能時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質[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