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婧
摘 要:在分析湘西州地區貧困與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數理統計方法,探析當地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研究結果表明,居民對旅游扶貧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正面效應感知明顯,負面效應不敏感,旅游扶貧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當地知名度,加強了歷史古跡保護和交通治安水平。湘西州貧困人口參與旅游的熱情高,對旅游發展持明顯的支持態度,但是當地的開發狀況還不能令他們十分滿意。
關鍵詞:貧困人口;旅游扶貧;效應;感知
中圖分類號:F323.8;F59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3-0097-03
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旅游業作為扶貧的一種方式,經濟、環保,極大地發揮了貧困地區旅游資源的優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貧困地區開發旅游后所帶來的各種效應,當地貧困人口感受最深。學者們主要從經濟效應、社會文化效應和環境效應三個方面對旅游扶貧效應進行探討。而旅游扶貧的經濟效應最早被學者們關注,乘數效應成為其研究的主要方法[1,2]。事實上,由于漏損效應、居民參與機制等問題,貧困地區獲得的經濟利益十分有限[3]。如李剛(2006)指出當地居民受益不均、旅游漏損嚴重等問題會弱化旅游扶貧的可持續效應,影響扶貧效果[4]。粟娟(2009)指出,旅游扶貧的社會文化風險也不容忽視,如民族文化面臨消失或同化的危險、居民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的蛻變、居民喪失原有的淳樸美德等[5]。陳巧(2006)指出,過度的旅游開發容易導致對旅游資源、景區風格的破壞,也可能帶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視覺污染、風景災害等一系列環境問題[6]。李會琴(2012)認為,隨著貧困地區旅游開發的深入,旅游扶貧是否具有綜合的扶貧效應及效應如何,成為當地旅游開發的核心[7]。常慧麗(2007)認為,在旅游資源豐富的生態經濟脆弱區,通過旅游開發來緩解或消除當地的貧困危機具有其他扶貧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減輕為消除貧困而進行的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壓力,有效克服區域性生態脆弱劣勢而導致的貧困問題[8-10]。李佳(2009)指出,近年來旅游扶貧效應研究呈現出從區域經濟效應為主向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效應并重發展的態勢,研究視角也開始從貧困地區向貧困人口轉換[11]。
基于此,本文以貧困人口為研究對象,選取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為研究區域,以湘西州地區實地調研的數據為基礎,從微觀視角分析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正負效應的感知,從貧困人口的感知客觀評價湘西州的旅游扶貧效應,并明確湘西州地區旅游扶貧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讓更多的貧困人口有能力深入參與到旅游的經營活動當中,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爭取貧困人口早日脫貧,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
一、案例區概況
(一)貧困現狀
湘西州地處偏遠山區地帶,是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除了州府吉首市之外,古丈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7個縣均是國家級貧困縣。全州總人口270萬之多,主要的少數民族為土家族和苗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5%;低收入貧困人口60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3萬人[12,13]。
(二)旅游發展現狀
湘西州的旅游業發展較晚,但旅游資源豐富,全州共創有旅游等級景區(點)26個,其中4A級以上景區(點)10個。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長。到2017年末,湘西州的旅游業增加值達到79.8億元,占GDP比重為15.5%;全州接待游客人數、旅游總收入分別達4 450萬人次、325億元,比十年前分別增長了4.2倍和7.4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二、研究方案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假設
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主要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旅游扶貧效應分為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而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與旅游業的關系、學歷、月收入、在本地居住時間、家中到景區距離等因素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有一定影響。
綜合相關專業學者的研究觀點,并結合在調研地實地考察的情況,分析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
(二)問卷設計與調查
依據設定的研究思路,該項研究設計的“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調查問卷”包含了三個重要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人口統計學特征;第二部分為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正面效應的感知;第三部分為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負面效應的感知。該研究團隊在湘西州進行實地調研,共計發放調研問卷230份,回收有效問卷190份,問卷回收率為82.6%。
(三)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
在調研收集的基礎上,運用了SPSS 軟件和Excel軟件作為數據分析工具,采用定量統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湘西州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被調查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調查者的基本特征問卷設計了訪談對象的性別、年齡、與旅游業的關系、學歷、月收入、在本地居住時間、家中到景區距離。從統計結果可知,從性別來看,被調查者的性別相對均衡,但以女性為主,在調查過程中女性較男性更傾向于表達,更樂意參與調研;從年齡來看,被調查者的年齡主要為24—44歲之間,達到了56.3%,說明當地中青年村民外出務工的較少;從與旅游業的關系來看,被調查者與旅游業的關系大多數為本人直接從事旅游業,更了解旅游開發的情況,比例占到了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從學歷來看,初中及初中以下受教育者所占比例較大,為54.9%,在高學歷的被調查者中,大部分屬于景區的管理者或行政人員;從月收入來看,月收入2 300元以上的居民占到了總調查人數的近四成,而較高收入的人群主要集中于景區內部核心位置,較低收入的人群分布在景區周邊,主要靠農業生產;從居住時間來看,居民在本地居住時間主要為30年以上的居多,了解旅游開發的經過;從與景區的距離來看,被調查的大部分居民主要集中于離景區較近的位置,多數位于景區內部。
(二)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各個效應的感知分析
感知效應是旅游扶貧效應的直接體現。問卷設計包含了經濟效應、社會效應與環境效應,以及旅游扶貧的正面與負面效應。問卷采用的是李克特的5分制量表法進行度量,測量居民關于旅游開發帶來的實際感受與生活變化。用1—5分分別表示很不贊同、不贊同、一般、贊同、很贊同。
1.經濟效應
經濟效應是旅游扶貧效應的重要成分,旅游扶貧的經濟效應也是最早被學者們關注的。本次調研是以湘西州為例。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居民對旅游扶貧經濟效應的正面感知要強于負面感知。其中,關于旅游促進本地經濟發展,贊成率達到72.3%;其次就是旅游增加了本地居民的的工作機會,贊成率達到65.8%;旅游增加了本地居民的收入,贊成率達到65.7%。說明旅游的開發在經濟上給貧困人口帶來的好處已經讓大家感受到。然而,居民對于“旅游業的發展減少當地居民外出打工的機會”這一選題的打分均值為3.050 0,態度中立,贊成率僅37.8%;“旅游發展提供的就業機會給了外地人”這一選題的打分均值為3.082 9,態度中立,贊成率僅43.8%。說明旅游的開發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并不多。通過訪談得知,在旅游就業中當地政府首先考慮的是本地居民,只是客流量并不是很多,政府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自然就不多了,本地人該外出打工的還是外出打工,那些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的人就留在本地做些小生意。同時,由于當地居民缺少資金,在當地自主經營餐館、旅館的大多數是外地人,本地人更多的是在景區內做講解員或在旅館做服務員。因為旅游業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成本比別處的增加的更多,贊成率達63.4%。說明雖然旅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對于當地沒有從旅游開發中得到收入的貧困居民來說,旅游的開發反而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
2.社會文化效應
旅游扶貧的社會文化效應主要體現在旅游活動對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習俗民風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影響。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居民對旅游扶貧社會文化效應的正面感知要強于負面感知居民。其中,對旅游提高了本地知名度這一項贊成率最高,贊成率達到83.4%;普遍認為旅游發展促進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贊成率70.6%;促進了居民對傳統文化風俗的了解,贊成率66.3%;改善了基礎設施、增長了居民的見識,贊成率67.5%,提高了居民素質。隨著旅游業的大力發展,湘西州作為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他們具有代表性的擺手舞、茅古斯、苗歌、苗鼓、竹竿舞、儺堂戲等特色民俗文化得到了開發與保護,更是有力的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深受游客的喜愛。湘西州民風淳樸,旅游的發展帶來大量的游客,由于政府管理好,防范措施比較到位,犯罪、搶劫等活動并沒有增加。
3.環境效應
旅游扶貧的環境效應主要是指旅游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利害影響。據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旅游改善了本地生活垃圾的處理、旅游提高了本地治安水平、旅游保護了本地的生態環境、發展旅游使本地自然資源得到了保護,持非常贊同的態度。當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更是有力的促進了居民的保護意識,才有好山好水好人家。隨著當地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各個地區加強了街道整治、生活垃圾處理、景區規范建設。居民對旅游發展導致了垃圾的污染、噪音的增加、交通的擁擠的贊同率為52.5%,隨著客流量的增多,汽車尾氣和垃圾還是會給當地居民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總體而言,居民對于旅游扶貧環境效應的正面感知還是要明顯強于負面感知的。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湘西州旅游扶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應,居民對于旅游扶貧正面效應的感知明顯強于負面效應的感知。反映旅游對當地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歷史古跡保護、交通治安水平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正效應,對旅游創造的就業機會、導致的生活成本等還不敏感,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具有較高的期望值;但是當地的開發狀況還不能令他們十分滿意。湘西州旅游開發處于初期階段,旅游負面效應總體仍不明顯。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為保證旅游扶貧效應的可持續性,湘西州的旅游扶貧開發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二)建議
1.制定完善政府旅游扶貧的制度
政府主導型旅游扶貧模式的成功運行離不開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制定旅游發展戰略和旅游發展規劃時,必須明確消除貧困的目標。旅游扶貧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與各部門共同合作,推動旅游扶貧事業。如改善基礎設施;建立扶貧小分隊,提高居民參與旅游知識與能力。
2.借助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
通過對特色農產品的開發,發展本土生態農業旅游,不同地區居民可根據風俗推出特色的農產品、體驗制作等,比如,湘西特有糍粑,可推行體驗糍粑制作,臘肉、臘腸制作,茶園體驗區等。吸引游客參與農作品制作體驗,結合不同特征居民參與旅游的機會和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扶持和引導。比如,對于距離景區較遠的居民,可以建土家族服飾、土家披肩等旅游商品加工廠房;對于能歌善舞的年輕人可以組建民族文化歌舞隊。同時給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3.加強人力培訓,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加強對參與旅游的居民教育培訓,對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所涉及的崗位進行專業的培訓,讓每個參與旅游的居民都能勝任一個具體的崗位。對教育程度層次不同的居民進行不同區分,比如,文化程度較高的可作為管理人選,文化相對較差的可經過簡單培訓后能在景區從事保潔、保安、檢票等工作。通過階段的培訓,讓居民成長成熟,充實旅游管理人才隊伍。充分利用扶貧資金聘請專業的師資開展針對性的培訓,讓貧困人口有能力參與到旅游業的經營當中來,爭取早日脫貧。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硬件水平
貧困地區旅游資源保護尚好,具有很好的吸引力,但是交通條件太差,游客進去出來都比較麻煩,在一定程度上會阻止游客前往。除了讓游客進得去出得來,還要讓游客住得下,那就是要提高住宿的接待能力。所以,當地政府應該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外資,加強道路和住宿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硬件水平。
參考文獻:
[1]? Fabinenne Fortanier,Jeroen Van Wijk.Sustainabl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Consequences of Foreign Hotles for Local Employ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191-205.
[2]? Marius Mayer,Martin Muller,Manuel Woltering et al.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Six German National Pari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7):73-82.
[3]? Mattew J Walpole,Harold J Goodwin.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Dragon Tourism in Indonesia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559-576.
[4]? 李剛,徐虹.影響我國可持續旅游扶貧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學刊,2006,(9):64-69.
[5]? 粟娟.武陵源旅游扶貧效益測評及其優化[J].商業研究,2009,(9):205-208.
[6]? 陳巧,周燕芳,張傳統.對西部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17):10-12.
[7]? 李會琴,李曉琴,侯林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區旅游扶貧效應感知研究——以陜西省洛川縣谷咀村為例[J].旅游研究,2012,3(4):1-6.
[8]? 常慧麗.生態經濟脆弱區旅游開發扶貧效應感知分析——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0):125-130.
[9]? 胡靜.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件下的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經濟地理,2005,25(3):426-429.
[10]? 張偉,張建春.國外旅游與消除貧困問題研究評述[J].旅游學刊,2005,20(1):90-96.
[11]? 李佳,鐘林生,成升魁.民族貧困地區居民對旅游扶貧效應的感知和參與行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8):71-76.
[12]? 曾勇,楊燕曦.武陵片區旅游扶貧與經濟發展——以湘西、懷化、張家界三地市州為例.[J].旅游研究,2015,(9).
[13]? 黎克雙.湘西自治州旅游扶貧開發探討[J].社會學科,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