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以來,寶塔區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的發祥地,20年來積極響應黨中央“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偉大號召,緊緊抓住被列為全國首批退耕還林試點縣區的有利機遇,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區域生態建設步入一個跨越式發展階段,走在了全省全國的前列。
生態效益明顯好轉。全區退耕還林106.8萬畝,森林面積由190.1萬畝增加到249.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6%提高到46.92%,林草覆蓋度由46.7%提高到68.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80.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了45個百分點。重點治理區已經達到了不下山、泥不出溝。土壤侵蝕模數由退耕前的1.4噸/平方公里/年下降到0.35萬噸/平方公里/年。常年平均降水量由450毫米增加到580毫米,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由退耕前的年均15次減少到年均3次,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238天提高到315天。2005年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驗收,2006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區,2017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退耕前。馮莊鄉薛張流域內全是荒山荒坡,林草覆蓋率只有18%。”馮莊鄉鄉長楊樹偉說,“退耕后經過20年的不斷種植養護,流域內林草覆蓋率已經達到90%以上。”
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國家兌現退耕還林錢糧補助從時間和資金上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有利條件。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區累計兌現錢糧補助10.9億元。農村人均受益4980元。蘋果、蔬菜、養殖三項產業的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2018年底蘋果面積達到49.75萬畝、產量29.6萬噸。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65萬畝、產量18.17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3.1億元,三項產業總產值達到2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退耕前的1313元增加到10856元。
回想起當年退耕還林的政策實施,寶塔區退耕辦主任艾小敬動情地說道,“那時候,退耕還林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害怕政府退耕還林不給補錢,地也產不出糧食怎么過光景。很多村民都在質疑政策能不能實施,后來有中央資金的大力支持,才推動了退耕還林的發展。”
近20年的退耕還林工程是國家在延安投資最大、實施期限最長、覆蓋面最廣、群眾得實惠最多的生態建設項目,全市有80%以上的農民受益,截至2018年,退耕戶戶均獲得補助3.9萬元,人均9038元。
社會效益影響深遠。實施退耕后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明顯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倒山種地、廣種薄收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向高效農業和二、三產業轉移。對加快城鎮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去往南泥灣的路上眼前盡是“綠樹蔥蘢,荷花相映……”江南美景。“退耕還林以后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退耕以前山地全部開墾,農民廣種薄收,一到雨季泥沙還大。”回憶起當年的退耕情景,74歲的侯秀珍老人動情地說,“社員不認同,我們7個黨員帶頭千,那時候我還是駐村干部,作為一個黨員我有義務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后來國家把退耕的補助發了下來,就把村民的積極性給調動了起來。”南泥灣三臺村老支書王福亮說,“每畝地補160元在當時已經是不小的數目,莊稼收成好的時候也不一定能收入這么多錢。”自從有了退耕還林收入,村民就不再只有種地這一種收入。有的在家搞養殖、進城打工,收入也變得多樣化了。
寶塔區退耕辦作為區上專設的退耕還林工程組織實施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退耕還林(革),封山禁牧,個體承包,以糧代賑”十六字方針,充分發揮生態建設排頭兵作用。為全區退耕還林和生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2013年延安率先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后。全區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面積10.31萬畝,基本實現了應退盡退。“20年的退耕還林綠了青山,也讓農民看見了金山銀山。”